電影《敦刻爾克》通過海、陸、空三個視角,再現(xiàn)敦刻爾克大撤退時英國士兵的真實言行,使戰(zhàn)爭的血腥和冷酷更鮮活具體。電影中沒有凄美故事,沒有虐心淚點,沒有煽情細節(jié),沒有慷慨激昂,沒有熱血沸騰,沒有悲壯犧牲,只有一個真實的奢望:回家。對待歷史,不需要虛構,真實才是最好的呈現(xiàn)方式,為諾蘭導演點贊。
一、無處不在的掙扎和絕望
影片中,船是回家的唯一希望,但現(xiàn)實是人多船少,而且上有空襲、下有魚雷,祖國就在對岸,可是有心無力。烏泱泱的幾十萬士兵,被德國炸彈嚇得只能伏地臥倒,把生的可能交給運氣。影片中有兩個鏡頭印象深刻,溺斃前一只即將夠到爬梯的手,著火的海面下一個因缺氧手腳亂撲騰的人。什么是戰(zhàn)爭?這就是戰(zhàn)爭——窒息、掙扎、絕望。
二、戰(zhàn)爭激發(fā)出人性之惡
影片中有一個橋段,一個冒充英軍的法國士兵被質疑是德國間諜,幾個大兵紅著眼、吼著嗓子逼其離開,幫其解圍的英國小士兵被警告下一個就是他。和電影《釜山行》中一個橋段異曲同工,連親姐妹在生死考驗時都會先選擇自保,人性又能經(jīng)得起考驗?
評價一個人的品行需要結合具體的條件,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窮山惡水出刁兵”,沒有一個人不想表現(xiàn)出溫文爾雅、知書達理,只要條件滿足。是什么讓人性之惡暴露,是戰(zhàn)爭———你死還是我死,這不再是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三、人性之美——勇氣和善良都是選擇的結果
影片中,老船長響應國家征用民船的號召,和二兒子出現(xiàn)在生死未卜的海上,雖然大兒子三周前才剛犧牲,但他沒有形于色的恐懼、沒有視死如歸的悲壯、沒有自我催眠式的激勵,平靜、堅毅地上路了。記得看過一個電視采訪欄目,問救人的英雄當時想什么,他回答“什么也沒想,就去救了。”老船長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心態(tài)?他和那名海軍士兵的對話讓我動容“我這樣年齡的人發(fā)動的戰(zhàn)爭,卻讓年輕的孩子去送命”這是怎樣的覺悟?不禁讓人肅然起敬。真正的勇氣,是,即使恐懼顫栗,依然會為心中堅守的東西去盡一分力。
影片中有一小段對話,一名情緒不穩(wěn)定的海軍士兵在和17歲的喬治推搡時,失手將其推下一樓甲板致其摔死。當冷靜下來的士兵問皮特(老船長的二兒子)“他會沒事吧?”我以為年輕氣盛的皮特會沖上去揮舞著拳頭咆哮“為什么你要把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發(fā)泄在一個無辜的人身上?”可是他回答“會的。”大家都是戰(zhàn)爭受害者,為什么要在他已經(jīng)千瘡百孔的心上再增添終生的內疚和負罪感呢?這時的欺騙是一種選擇的善良。戰(zhàn)爭是殘酷的,但是我們仍然有理由相信人性的美好。
對于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需要像《敦刻爾克》這樣再現(xiàn)真實歷史的影片,時刻提醒自己“和平來之不易,要珍惜生命,努力過好每一個白天和黑夜,并對曾浴血奮戰(zhàn)在前線的人心懷感恩。
??愿世界不再有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