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讀《股市長線法寶》時,沒事兒往前翻了幾章,隨意瀏覽的時候突然發現一些曾經不懂的地方都懂了。但在當時卻是囫圇吞棗,有些概念google后依舊不懂,于是便跳過去,現在回過去讀竟然也讀懂了。今天寫一寫一些受用的閱讀習慣,前陣子聽李笑來在知乎Live上講一些關于閱讀方面的心得,發現原來有些好習慣自己一直明白,但是并未總結過,今天一起整理總結一下。
微信朋友圈、微博、電子書......碎片化知識和各種新出版的圖書讓信息前所未有的豐富,我們每天都處于信息饑渴狀態,一篇微信文章快速上下翻閱一帶而過,然后另一篇,消滅微信推送如同游戲打怪般,但這樣真的能解決知識汲取的問題嗎?未必。
* 好的知識不多,真正值得讀的好書不多
雖然信息爆炸,我們可閱讀的資料越來閱讀,這輩子都閱讀不完,但信息的豐富不代表知識的豐富,生產一本真正的好書尤其是學術性知識性的書并不容易。如果從實用角度來說,真正值得我們認真去讀的書并不多。不信你想想,如果你一周不看朋友圈、不讀微信推送,會對生活產生什么實質影響?如果一周不看金融新聞,會對股票投資產生什么影響?如果真的想在一個領域有深度見解,一定是看這個領域的最權威的最經典的書籍,而這樣的書籍往往是個位數。道與術,經典的書就如同道,把道搞懂了,再看碎片化的信息就只是從道中延伸出來的術而已,類似與武術中的內功和招式。如果不好好研究道,那么看再多碎片化的信息也就僅僅是看個熱鬧而已,內里規律和真相還是不懂。
也因此,在選書的階段就要慎重些,選那些作者背景比較專業、出版版次較多、經久不衰的行業領域經典,而不是口水書、暢銷書。從知識學習方面,選經典很重要,往往一本經典就讓你把這個行業領域從系統到細節都搞明白了。舉個例子,學投資,一本《公司理財》就把財務相關知識講解清楚了,死磕完這本書在股票投資方面的財務知識就夠了。
*要么不讀,要讀就認真讀
如果讀一本書,就是抱著隨便看看,為什么要看呢?一開始就沒打算認真看,那還不如不看,徒徒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這點時間還不如出去玩兒。既然決定要讀一本書,就抱定認真讀的態度,如何認真讀?就是使勁兒讀,把其中陌生的概念都搞明白,搞不懂就死磕搞懂。搞懂還不行,還要在概念、關聯、邏輯、科學方法論上面輪番用力,不弄清楚不罷休。這樣才是真正認真讀書的勁兒。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有時候回過頭去讀一本書,曾經不懂的地方再看一遍竟然就懂了。道理很簡單,隨著閱讀進度和范圍的增加,新的知識點不斷擴充進自己的知識庫,所以曾經不懂的地方在新知識點的補充下也就特別容易明白了,就好像學數學公式,每個階段都很難,可是等你再回過頭去看當年那些費解的公式現在看來其實很簡單,這就是經驗和知識積累的作用。
所以,好書看一遍不行,需要反復讀,一是加強重點印象,二是不懂的地方再回去看懂,三是由于經驗和知識的積累,重新閱讀時會發現當年被自己漏掉的一些重點,也會有新的啟發。
*只字不差地讀
由于快速閱讀這類概念的影響,許多人讀書都是跳讀、速讀,但其實這樣反而容易錯漏一些重點。追求速讀時整個人的心態是急躁的,總在追求新重點、追求讓人眼前一亮的概念,最后讀完一本書很可能就下結論覺得不過如此,也容易培養一些壞習慣,就是遇到需要耐著性子閱讀的書如大部頭的書就讀不進去。只字不差地閱讀很重要,一來經典的書很多都是大部頭的書,專業概念也比較多,需要耐著性子去閱讀才會沉浸進去,急躁躁地跳讀只會滅掉趣味;二來這樣的閱讀方法會讓人留意和品味一些細節。
*讀的時候認真琢磨,將筆記做到腦海中
我之前也一直在郁悶做筆記的事兒,做吧,閱讀總會被中斷,而且也未必會再看;不做吧,又怕自己忘掉。那天看笑來老師的講座,點醒了自己。他從來不做讀書筆記,因為在閱讀的時候就在認真琢磨,通過琢磨概念、找關聯、因果邏輯以及運用科學方法論去認真死磕書中知識,有用的知識直接就拿來用,好書還會反復閱讀,三重功夫下到位自然也就直接記住了。
閱讀的時候不僅僅是讀,還要琢磨,要用,將筆記生生地記到腦海中,將自己的大腦當做數據庫,需要的時候直接從自己的大腦調用知識。印象筆記等只做硬盤備份使用。
*分清事實和看法
分清書中對事實的描述以及作者自己的看法,一本書有的部分是事實,有的是作者自身的看法,有的時候作者會用巧妙的手段將自身看法偽裝成事實,這時候就需要自己去辨別真相與偽裝的真相。
這個不僅僅是針對讀書,還包括各種網絡爭論,特別在人人爭相表明自己獨立思考和觀點的當下,更需要擦亮眼睛,用邏輯去推理,看清表面下的真相,不做一邊倒的吃瓜群眾,做個正確的特立獨行者。
嗯,梳理出來整個人也清爽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