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不是好東西?
自古以后,歌頌酒文化的古籍或者影視作品不勝枚數。
名著水滸傳中有,有武松打虎,三碗不過崗。就是武松要過景陽崗。在山頭前發現有家小酒家,它掛了面旗子,上面寫著三碗不過崗。武松覺得奇怪,什么叫三碗不過崗?他一問小二,原來他家的酒出了名的烈,喝下三碗酒的,沒人能清醒的走過山頭。武松不信,他覺得自己酒量甚好,怎會被這三碗酒喝怕下。于是他喝了五六七八九十碗,然后他歪歪扭扭的走出酒家,不肯聽店家好言相勸,執意走。然后碰到老虎,接著武松打虎……
曾看見一個關于酒的傳說。傳說中國最早的釀酒師向仙人求教。仙人告訴他,只要在酒里滴入他明天早晨最先遇到的三個人各一滴血即可。
第二天早晨,釀酒師依次遇到了秀才、武士和瘋子,說服他們后,將他們的各一滴血滴到了酒里,果然酒里充滿了芳香與醇厚。三個不同人的血,三個不同個性的血性,從而誕生了中國的酒文化中的飲酒三部曲。
01
飲酒的第一個階段:溫文爾雅,如同文人。
“行無轍跡,居無室廬,暮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余?”出自劉伶的酒德頌。
“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常于竹林之下飲酒作詩,其中喝酒最有盛名者非劉伶莫屬。
據說,他經常手裏一壺酒乘鹿車出游,令仆人提鋤頭跟其后,說‘如果醉死了,就地挖個坑埋掉就行了’。
民間有不少關于劉伶醉酒和其醉死后羽化成仙的故事。此人身短貌丑,不愛交際,蔑視權貴,整日游蕩只為酒狂,既沒有的嵇康的賢雅名號,也不像阮籍(也是大酒鬼,喜好發酒瘋)那樣能文善琴,終其一生也只有一篇《酒德頌》傳世,但后人談酒引經據典時無不提及他,“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唐 李賀)。真的有點懷疑劉伶是靠酒的光擠進“竹林七賢”之列。
這是喝酒的最初狀態,因為對自己喝酒的能力不是特別有信心,所以應該具備一種紳士風度,適可而止,量力而行。
02
飲酒的第二個階段:酣戰淋漓,如同武士。有過喝酒的經驗之后,應該對自己的酒量開始儲備了一些信心。此時你有一種能量仿佛要釋放出來。那么此時的你完全可以毫不顧忌,你要像個真正的武士一樣,對酒當歌,你要拿出你的英雄氣概,不醉不休。
飲酒的武士首當其沖——北喬峰。著名武俠小說天龍八部里,喬峰出場震死段延慶的弟子譚青,掌劈云中鶴,替中原英雄出了一口惡氣,然后喬峰馬上要酒,要跟以前的老朋友都干上一杯,以絕兄弟之情,痛痛快快干架。
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喬峰喝的這個斷交酒卻足足有五十余碗,用段譽的算法:一碗二三十杯,那么五十余碗卻是足足有一千多杯了,也只有這樣的英雄才能喝出這樣的豪氣,豈不快哉!
酒至十分,酣戰群雄,正如天神一般!
喬峰,虛竹,段譽兄弟結義亦緣起于……喝酒,抱著壇子,仰著脖子,喝一半灑一半的,左一壇右一壇。喝的盡興喝的灑脫,兄弟好樣的,我敬你是條漢子,咱們結拜吧。就這樣就草率的結拜了。當年少不經事的我也覺得找男人就要找這樣的,好爽,講義氣,太有男人味了,比心。
03
飲酒的第三個階段:熱烈無忌,近乎瘋狂。這是喝酒的最高境界。
世上喝酒的人很多,但能喝的卻是少之又少。古代大詩人李白就似乎已經達到了這種境界。不醉他沒有靈感,不醉就寫不出千古絕唱。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詩)。提到喝酒,豈能不說這位“酒中仙”?具有關文章顯示,《李白酒詩注》一書收達251首之多,約占李白現存詩作的1/4,由此可見其酒詩數量之多。
眾所周知,李大詩人生逢玄宗寵冠楊貴妃的盛唐轉折期,朝廷腐敗,奸臣把持,他雖有“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但卻遭人排擠,四處飄零。
酒發酵了李白懷才不遇的愁緒,詩歌升華了他千古難遇的稀世才華。盡管他明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但仍本著“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心態和朋友一響貪歡,即使無人陪伴,也會舔著臉邀請月亮和自己的影子喝酒。
我想李白留給我們的更多是一種和酒有關的詩篇。瘋狂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都有,所以你的思想意識沒有上升到某個層面,還是不要瘋狂飲酒。
好了,差不多就說到這。
我要去清洗一下醉漢吐在我衣服上的吐沫……
PS:今日起恢復日更,滿血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