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電影,朋友推薦了好多次的經典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這周我終于找時間看完了。
一部勵志片,看到開頭也能猜到結尾:一個開始困苦,后面因為不懈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但是影片之中最讓我感動的不是主人翁克里斯.加納贏得職位,而是他在廁所里捂住兒子的耳朵那一幕。他無聲的痛苦,我的眼淚也奪眶而出……
雖然生活困苦,但是每次都好好跟孩子說話,甚至努力呵護孩子的夢想
主人翁克里斯.加納的生活可謂貧困潦倒,沒錢交房租,每一張賬單的來臨都可能壓垮這個家庭。終于妻子受不了這樣的生活離他而去,但是他堅持帶著兒子。
花光了積蓄買來的醫用儀器,每天都在努力銷售的路上。但是結果總是不樂觀,還被人偷了一次,被人騙了一次,機器還壞了……
但是盡管生活如此不堪,他還在懷有一顆赤子之心。他想當一名股票經紀人,就努力向人家靠近,爭分奪秒表現自己的特長,取得了面試實習的資格。
不僅自己如果,他在陪孩子打球的時候也及時改正了自己對孩子的態度:
打球
兒子很喜歡打球,但是克里斯.加納覺得他打的并不好,跟自己一樣沒有這方面天分。勸兒子把時間用在能取得成功的事情上,而不是花在沒有回報的事上。
當看到孩子沮喪的表情,打算把球收起來。他覺得自己錯了,馬上跟孩子說:“千萬不要讓別人決定,你什么事敢不敢得成,甚至是我也不行,好嗎?你要自己保護,別人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他們會告訴你,你也做不到,如果你想做什么事,努力去爭取!”
如果是我們,看到孩子這樣的沮喪,只會心里默默跟自己說:“下次不能這么直接跟孩子說這樣的事情,太傷人了!”
而他,馬上糾正了自己的錯誤,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正向的目標。
There is no "Why" in happiness,there is an "I"
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時,發現幼兒園外墻的“”“Happiness"拼錯了,他跟兒子說:There is no "Why" in happiness,there is an "I"。暗喻幸福要靠自己爭取。
爸爸被車撞了一下
當看到自己丟失的機器,想馬上去搶回來時被路過的車輛撞到了,情急之下無暇估計自己是否受傷,著急的找脫落的一只鞋子。
鞋子沒找到,上班時間又到了,好不容易熬到下班他光著一只腳去接兒子。當兒子說:”爸爸,你少了一只鞋。“時他沒有編造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而是按照事實說:“爸爸被車撞了一下。”
讓孩子也感受生活,這時候兒子安慰:“這太危險了,你以后要小心一點啊!”
你好好睡覺,爸爸就在門口
好不容易排到了教堂的床位,他想接著微光修了壞掉的機器。而兒子不想讓他走,克里斯.加納沒有訓斥和不耐煩。
他溫和的跟兒子說:“爸爸就在外面,你叫我我就能聽見,,會第一時間回到你身邊。”多么難得的耐心啊,工作的超負荷與生活的重擔并沒有把他變成一個暴躁的父親。
“幸福按鍵”
沒有排到教堂床位的那晚,他們走進了地鐵。當孩子又困又失落的說:“這根本不是”時光機“”,他開始帶著孩子繪聲繪色的表演起了穿越時光的場景,所有的委屈和疲勞都化為灰燼。當以后回想起來,也會覺得很美好和幸福。
在廁所捂著兒子的耳朵,用腳抵住門
就在找“山洞”的時候,爸爸發現了一間廁所,趕緊帶著孩子進去,并把門反鎖。兒子太累了,在爸爸大腿上睡著了,突然外面想起了急促的敲門聲,越來越大聲,仿佛再也不會停止。
此時的爸爸用手捂著兒子的耳朵,腳用力頂著門,咬著嘴角努力抑制的眼淚還是情不自禁的掉下來了,太難了,這生活實在是太難了。
讓我感動的是克里斯.加納不管多累多忙對生活多么無力,他都始終保持積極和正能量,而且會努力去引導孩子。
家庭生活中,父母語言的魅力很大,特別是積極和贊美的詞匯,這讓我想起了一本書《父母的語言》。
3000萬的詞匯差距
《父母的語言》一書作者達娜·薩斯金德醫生在人工耳蝸植入研究項目中,有了一項奇怪的發現:兩位耳蝸植入患者扎克和米歇爾,在手術成功后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康復結果。
扎克性格活潑開朗,就讀于一所公立學校,閱讀水平達到了正常的三年級水平;同樣上三年級的米歇爾卻不得不在“特殊教室”里學習。
只會比劃簡單的手語和說一點點話的她,閱讀能力僅達到幼兒園水平。
作者薩斯金德醫生不解:他們明明有著同樣的智力、同樣深愛他們的父母、同樣的先天性耳聾,并同樣地接受了高端儀器治療,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
原來扎克在獲得聽力以后,他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每天都在不斷的跟他說話。他每天獲得大量來自外部的信息。
而米歇爾獲得聽力以后,沒有人對他進行刻意的講話。他之前是沒有聽力的,所以他的語言就比別的小朋友慢很多,這時候其他的孩子和老師又慢慢的忽略了他。這時候他的語言接受能力變得越來越差,到最后雖然他具備了完備的聽力,但最后只能去殘疾人學校。
2. 孩子學習差異的根本原因
經過大量且長時間的調查研究和數據收集后,作者薩斯金德醫生發現了早期語言環境對孩子的決定性影響。
也就是說,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并不能影響孩子學業的好壞,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貝蒂·哈特與托德·里斯利兩位學者的一項長達三年的研究證明:當孩子長到三歲時,來自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兒童聽到的詞匯量,比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兒童聽到的詞匯累計多出3200萬。
此外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相對少地訓斥孩子,多使用積極的、肯定的詞匯,如“你真棒”;而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偏好對孩子使用禁忌詞和負面詞,如“你錯了”“你真差勁”等。
人類大腦掌握思考和學習的區域在孩子三歲前,便已經開始發揮作用。錯過對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后在學業上與其他人的差距。
以上的這組數據對比,看似好像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起著決定性作用,但在結合兒童早期語言學習的經歷分析后可以發現,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有一定影響力,但不是絕對的。
無論出身如何,每個孩子都有著無限的潛力可以被開發,但是這些潛力的開發程度卻被早期語言環境中的3000多萬詞匯量拉開差距。
孩子的起跑線不是幼兒園,孩子的起跑線不是重點小學,孩子的起跑線是父母愿不愿意跟他多說話,父母愿不愿意用更豐富的、科學的、肯定的語言幫助孩子去建立更足夠的大腦神經元鏈接,因為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
優化大腦的親子溝通方式——3T原則
我們已經知道,一個語料豐富的語言環境對于嬰兒和兒童大腦的發育是至關重要的。為了幫助父母構建良好的幼兒語言環境,本書的作者和她的團隊研究出了一套科學且便于操作的親子溝通方式:3T原則,即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輪流談話(Take turns)。
第一個T:共情關注
父母用語言開發孩子大腦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關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給予孩子回應。
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樣有責任感,會把注意力放在被下達的任務上,他們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只愿意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兒向語言是用來獲得幼兒關注的良好方式。
兒向語言也叫嬰兒語,即像孩子一樣夸大語音的說話方式,就像“拉粑粑”“吃飯飯”……
比起成人語,兒向語言更加音調優美、韻律動人、措辭簡練。
據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如果11~14個月大的嬰兒一直在接受兒向語言,在他們兩歲時能掌握的詞匯比接受成人語的嬰兒多兩倍。只有先吸引嬰兒的耳朵,才能讓他關注說話的內容。
共情關注是最細微的一項原則,它要求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么,等到時機成熟,再去和孩子談論。
換句話說,孩子關注什么,父母就關注什么。即便孩子關注的東西一直在變化,父母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及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
大量的研究報告表明,如果新生兒被晾在一邊,任其哭鬧的話,他的大腦就將遭受負面的影響,導致學習能力變弱、情緒管理能力和自控力變差,無法信任他人。嚴重的還能引發成長過程中其他的健康隱患。
第二個T:充分交流
多跟孩子交流。
交流的目的不是零散的話語,而是為了讓孩子掌握分門別類的詞匯,并學會他們的使用方式。
如果父母讓孩子接觸到廣泛的詞匯,長年累月后,孩子的語言水平會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以下四個方式能讓父母大量增加孩子的詞匯輸入量。
(1) 描述日常活動
即一邊干活,一邊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
對于孩子來說,聽到一個詞語,就立馬知道了它指的是什么。這樣做除了能拓展孩子的詞匯量,還能讓孩子明確知道詞匯發音和意義之間的聯系。
教孩子穿衣服時,父母可以這樣說:
“開始穿衣服了,我們開始比賽吧?”
“找到你的衣服,你是紫色的,媽媽是紅色的。”
“現在我們先把衣服套進頭上。”
“來,一點點套。干得真棒!”
“好,現在左手捏住身上左邊衣服的袖口,右手捏住身上右邊衣服的袖口。這樣把手套進衣服里吧!握著拳頭出來哦!”
(2) 不用代詞
稱謂對孩子的詞匯意識和認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如果有人對你說,“你能去那兒把那個帶回來嗎?”,即便是成人也會感到迷惑不解。孩子處于認識世界的初級階段,他們需要更多具體的、形象的詞匯來幫助他們理解。
比如“蘋果”,我們可以跟孩子說:“麻煩幫我拿一個紅紅的、甜甜的大蘋果吧?!”
孩子接觸到的語料越豐富,他聽懂詞匯、理解詞義的能力就越強,使用時也更加得心應手。
(3) “擴句”
擴句就是指語言內容的拓展,是“充分交流”語境下的衍生物。這是以拓展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完整他們的表達,在他們現有的詞匯水平上進行更復雜、更深層次的對話。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說出有邏輯、結構復雜的句子,他首先必須經常聽到這樣的語言。
具體操作為,在給孩子的回復上增加詞量。孩子說出一個詞的時候,父母最好回復兩三個詞;如果孩子說三個詞,父母則以短句回答。
孩子:“抱抱我,抱抱我!”
你:“你想讓爸爸把你抱起來?”
久而久之,這段父子對話就會進化為:
“爸爸,我好累,把我抱起來吧。”
第三個T:輪流談話
輪流談話不僅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還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于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作用。
為了讓“你來我往”的親子互動成功展開,關鍵都在于父母必須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應。
從嬰兒時期成長而來的孩子可能開始說一些讓父母不明白的詞語,可能因為是孩子自創的,也可能是由于發音不完整。
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語音信息,認真回應,在孩子回答時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來搜尋回應的詞語。這是“輪流談話”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不是所有的話語都利于談話的展開。父母應該多開展開放式問題,而非限定式問題。“這是什么?”“球的顏色是什么?”“牛怎么說?”等詢問定義、類別的疑問句,對談話的輪替以及孩子詞匯的積累沒有益處。
同樣的,能用簡單的“是”“否”作答的疑問句也存在這個問題。孩子只需要在腦海中搜尋那個熟悉的詞語即可,不需要花額外力氣。
開放式問題則能夠完美地實現“輪流談話”的目的。家長只需拋出“怎么辦”和“為什么”,就足以讓孩子在思維的世界里天馬行空,獨立思考,最終逐漸地學會解決問題。
數字時代的T:關掉它(Turn it off)
數字時代,屏幕正在搶占人們的注意力,孩子也不例外。然而電子產品不能替代父母給予的互動和回應。
帕特麗夏·庫爾博士的團隊將9個月大的美國嬰兒放在漢語普通話的環境中。其中一半嬰兒聽的是真人親口說出的中文,另一半嬰兒聽的則是錄音或視頻設備播放的中文。
經過12次實驗后,聽到真人說話的嬰兒能辨別出漢語普通話的語音,另一半則毫無反應。類似的實驗還有讓孩子觀看視頻和真人演示動作,實驗結果同樣是只有觀看真人行為的孩子能輕易模仿該動作。
電子產品,包括電視、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和游戲機,都不符合3T原則。它們不能關注孩子,也不能與孩子交流,更不能和孩子輪流談話。即使電視中有看似益智的互動環節設置,也是固定不變的。
美國兒科協會也認為,不能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或使用科技產品,兩歲以后的孩子才能在監管下每天享受一兩個小時的屏幕時間。
對于孩子來說,與父母和看護人進行語言上的你來我往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要素。社會互動才有利于開發孩子的大腦。
孩子的起跑線不是幼兒園,孩子的起跑線不是重點小學,孩子的起跑線是父母愿不愿意跟他多說話,父母愿不愿意用更豐富的、科學的、肯定的語言幫助孩子去建立更足夠的大腦神經元鏈接,因為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
希望我們都能好好利用孩子0—6歲的語言發展期,好好的,用心的陪伴孩子。讀懂他們的內心,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你會發現收獲的遠比預期的多得多!
我是@因為是麻麻九年幼教一線工作者,家有三歲萌娃小久久。我手寫我心,育兒路上你并不孤單,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