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利蘋 19:51
各位領導、同事,今天是我們讀書交流的日子,讓我們一起走進常生龍老師的新著《讓教育更明亮》,學習第一輯《教育的目的》。
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常生龍老師從《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批判性思維》《為生活而學》《成為合格的公民》《走自我發展之路》《感受生命的氣息》六篇文章來闡述教育的目的。
就讓我們大家暢所欲言,探討教育的目的,發表自己的感悟。期待聆聽各位的精彩發言!
申萬花 19:56
一個人的成功,往往取決于他良好的習慣。
龍利蘋 19:59
葉圣陶認為教育這個詞兒往精深方面說,一些專家可以寫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淺方面說,“養成好習慣”一句話也就說明了它的含義。可見習慣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怎樣的習慣才算好呢?
杜秀蘋 20:00
閱讀本身對人的影響是長遠的、潛移默化的,不是讀了幾本書或者背了幾本書就可以顯現出來的,需要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們的讀書興趣和習慣,好比蓋房子打地基,或許一時還看不出來房子的樣子,但是地基打好了,后面想怎么蓋就怎么蓋。很多家長做不到每天定時陪孩子讀書,和孩子共讀一本書并相互交流讀書的感受與體會。
龍利蘋 20:00
怎么才能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呢?期待你智慧的發言
申萬花 20:00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無論是改變一個壞習慣,還是養成一個好習慣,關鍵是聚焦程序,而不是引發行為的線索或得到的好處。就拿抱怨來說吧,很多人喜歡抱怨。線索是他看到了生活,工作乃至生命中缺憾的一面。而抱怨的好處是有可能讓自己得到同情和認可。這其中,線索是無法改變的,而好處是應該得到的。要改變抱怨,這一壞習慣必須從程序出發。將那些抱怨的話語,用積極的言語來替代。養成一個好習慣,更是如此。
姜寧 20:00
事無巨細,我感覺有時候逼自己一把,才能體會出更好的自己
龍利蘋 20:01
人有時候常常被自己的習慣和天性害死,卻根本不知道錯在哪里。
申萬花 20:02
養成一個好習慣,先制定好這一習慣要達到的目標,切塊做,反復做,堅持做。
老楊 20:03
現在的課程改革。總是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其實。最關鍵的是要讓每一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教師不再總是在課堂上念教材了。教師敢于讓自己讓學生發表不同的主見。教師不擔心課堂會失控。有獨立思想的人。就慢慢的多起來
徐海彬 20:03
擅長引導學習的父母或者老師和預想所有人生可能出現的危機和挑戰。幫助孩子提前準備。當孩子不能達到父母或者老師的期待,使。就會設計出各種邏輯,結果來控制這樣的學習。幫助孩子不斷的完善自己,成就自己。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處理,并用事情的自然結果來教育孩子
龍利蘋 20:03
比如說閱讀的習慣讓閱讀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今天的交流就是讓大家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申萬花 20:03
很多時候人不是輸在智慧上,而是輸在懶和借口上。
杜秀蘋 20:04
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要努力去回歸教育的本源,還需我們不斷地向各行各業宣傳、呼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但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教育一定會趕上和超越西方各國,傳承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
姜寧 20:04
人都有惰性,可是在一個充滿著正能量和積極向上的團隊中,收獲滿滿。雖累,但是充實、雖忙,確也能體會出自己價值的喜悅
左敏 20:04
正值學校文明校園創建之際,讀了《讓教育更明亮》這本書的第一輯《教育的目的》,想起這幾天整理的校園文化的整體規劃方案,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之路,校園文化建設何嘗不是讓學生從潛移默化中感悟呢,全面貫徹和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素質拓展為宗旨,以優良校風、教風、學風培養為核心,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為具體目標,教育的目的落實到校園文化上更有一種無言的魅力。
李偉 20:05
做任何事都貴在堅持,好習慣的養成更需要堅持。
周世滑20:05
教育。應當是生活的過程。而非將來生活的準備。學校要把教育與兒童眼前的生活融為一體。教會兒童,適應當下的生活環境
姜寧 20:05
堅守初心砥礪前行[拳頭]
徐海彬 20:07
老師要重點關注學生的以下幾種行為習慣的養成。
第一:把一件事情做到底,世界上沒有一步登天的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隨隨便便成功,沒有堅持不懈的積累,那看上去小小的一步,可能就會成為無法逾越的距離。
第二。孝敬父母。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起點。
第三:說了就一定努力去做,言而有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信守諾言,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第四: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歸位意識體現在,個人生活中,是整潔的生活狀態。體現在公共場合中。是一個人的公德心和對公共財物的責任心。
第五。認真閱讀,閱讀本身對人的影響是長遠的,潛移默化的。
第六,認真寫字。認真寫字的習慣,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以及對事,對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第七:從錯誤中反思自己,人的智慧來自于反思。恰當的反思能夠使錯誤變成經驗,成為繼續學習的寶貴資源。
龍利蘋 20:07
批判性思維也是教育的目標之一。批判性思維的前提是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龍利蘋 20:07
但如果老師沒有獨立思考精神,我們的孩子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
李偉 20:07
教育的目的永遠在遠方,最終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大寫的人。我們都太急功近利了!
申萬花 20:08
堅持將一件事情做到底,是非常困難的,我對此有深刻的體會。曾經我試著每天更新我的簡書,可堅持了一段時間后卻放棄了。在堅持的那段日子里,其中所付出的辛苦與快樂也只有我自己體會得到。世界上沒有一步登天的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隨隨便便成功,沒有堅持不懈的積累。那看上去小小的一部可能就會成為無法逾越的距離。
龍利蘋 20:08
獨立思考的習慣,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加以培養。這需要教師自身。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一切教育問題中要從我們身上來尋找出路。
姜寧 20:09
懷有一顆平常心,耐心、細心、更要有愛心,才會拉進與學生的關系。用一顆火熱充滿職業幸福感的心去面對每一個學生,將會收獲滿滿
柴建達 20:09
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是家長和學校在對孩子施加教育的過程中需要著力培養的,一個人的成功,往往取決于他良好的習慣。
郭巧娜 20:10
用放大鏡去看孩子的好習慣,并及時表揚和激勵,孩子會越來越好!
龍利蘋 20:10
教育是一個耳濡目染的過程,從來不會有一蹴而就。如果你想今天教育明天就出成果,那就不是教育了,而是你在工廠制作成品。
卜祥進 20:10
誰來解讀一下“明亮”的內涵?
申萬花 20:10
哈佛大學的標志是三本書。兩本朝上打開一本朝下蓋著。這個標志告訴師生,書本傳播了知識和真理,同時書本也有謬誤,因此,哈佛的師生都要不唯書,不唯上。這所學校所追求的就是師生的批判性思維。一個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是以批判性思維作為內功根基的。
龍利蘋 20:11
我認為這里的明亮就是讓教育充滿希望。
龍利蘋 20:11
獨立思考就是要講自己的話,說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左敏 20:12
我認為也是讓教育充滿希望
龍利蘋 20:12
在課堂上我們要培養學生讓孩子說自己的話,說自己心里的想法。而不是去說標準的教材上的答案。
柴建達 20:12
教育的使命是成人之美,成就人性之美。
龍利蘋 20:14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教育的目標指向的就是讓學生學會生活。
龍利蘋 20:14
幾乎所有的教育場景都是生活的組成部分。
龍利蘋 20:17
我們應該讓我們的教育活動都和生活聯系在一起,這樣孩子們就容易接受教育。并融入教育。自己成為教育的主體。
申萬花 20:17
我認為"明亮”是有教育情懷,農夫精神,以文為本,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胡瑞燕 20:18
葉老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教育即習慣的培養,只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成美好的未來。
魯迅先生從小就養成不遲到的習慣,他要求自己抓緊時間,時時刻刻地叮囑自己凡事都要早做,這樣長時間地堅持下去,就養成習慣。縱觀歷史,大凡獲得成功的人,都有一些良好行為習慣,長期堅持,形成自然。
申萬花 20:20
潘先生毫不客氣地指出:學校的最大缺點就是過于重視教材,一種課本少談半年多則讀一年。使學生無一刻不在字里行間尋生活。從而失去了自動研究的機會,他認為,這種專讀一書的單調和痛苦比八股文還要嚴重。他說,心理學家認為,勾心斗角的八股文還有一種磨煉智力的功用,而那種專讀一書的教學模式卻不會給學生帶來任何樂趣。
鄭現春20:22
《讓教育更明亮》開篇第一輯,作者從教育的目的出發,不疾不徐引領讀者思考教育的本源與本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受教育者的良好習慣、批判性思維品質、公民意識以及內在自覺。
正如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 所說的:“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申萬花 20:22
陶行知指出,沒有時間便看不清楚,沒有時間便想不明白。有時應該讓學生慢慢地走。然后才能吸收沿途中所接觸的事物所欣賞的風景。
龍利蘋 20:22
我們老師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自己和社會的關系,讓孩子逐漸理解社會生活這一紛繁復雜的系統。孩子理解了這些關系的意義,才會融入到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之中。
宋相霞 20:23
教育總在不斷的變化著,世界上任何變化,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科技的等,都會發生蝴蝶效應,都會對教育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 比如網絡教育的流行,未來課堂的模式將發生根本的改變。未來紙質書籍的閱讀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逐步被電子書籍所代替。翻譯機器可以完成基本的交流和溝通。這些已經發生的和即將發生的,讓我們的明天變得不可預知。但教育也是最堅韌、最牢固、最不會變化的事情。也就是說萬物改變迅捷,人性進化緩慢,教育因此萬變不離其宗。所以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身心發展的特點,人的學習與成長的過程都有著普遍規律可循。這就讓我們的教育目的就更加清晰、明亮:就是為了激發和引導學生們的自我發展之路。
申萬花 20:25
懷特海說,不能讓知識僵化,而要讓他生動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問題。這不僅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更關系到社會的發展。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活躍的思想。不能在教學過程中成為知識的灌輸者。要努力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魅力。體悟到發現的喜悅,獲得激情四射的巔峰體驗。
鄭現春20:27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么?這是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很多教師非常強調良好的課堂紀律,其目的就在于便于自己講一大堆沒有活力的知識灌輸到一個班級學生的腦子里。他們記住了一些知識,但記住這些知識的目的是什么?孩子們并不清楚。懷特海認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
龍利蘋 20:28
陶行知說,對學生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讓他做有意思的活動,開展他的天才,發展他的個性。陶行知還指出沒有時間便看不清楚,沒有時間便相不明白,有是應該讓學生慢慢的走,然后才能吸收沿途中所接觸的事物所欣賞的風景。
申萬花 20:29
一個看重自己的人才可以看重別人,也才可以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覺。建立自己和他人世界的親密關系。
只要雙足不被捆起,孩子總會找到自己的路。要是將魚身硬接上雙足。反而剝奪了它自在游水的可能。
可見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姜寧 20:30
要想更優的把知識傳遞給學生,自己就要不短的充電更新,自己要以身作則,才能身正為范
申萬花 20:31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遞生命的氣息。"教育應當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己身上美好的善根。使人擁有美好的心境。要培養學生面對一叢野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
龍利蘋 20:33
不要捆住孩子的雙足。人生處處有危險。犯不著冒險危險就已經存在。危險既然躲不開,關鍵就在于是否具有處理危機的能力。漂流的目的不是遠方,反而是內在的安頓與深刻冒險的回收效益,很快創造出了孩子的成就感,更有勇氣面對自己,摸索內在,即使有挫折也終會顯現它的正向能力像一顆風中的大樹都有自己的傷疤,當孩子有了勇氣和自信的時候,他就不處在安全之中了嗎?
申萬花 20:33
我們的教育可能太過于注重立竿見影的效果。教了之后,希望立刻就能看到結果。容不下很長的時間,也容不下很大的空間。在教學設計的時候,也注重情境的創設。但常以為,學生對周邊的事物是很熟悉的。教師只要在課堂上提一下。學生們立刻就會明白。所以給學生預留下來的觀察現象、理論聯系實際的時空太狹窄。孩子們往往淺嘗轍止。不能領會其中的奧妙。
申萬花 20:35
好老師是有耐心的老師。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錯誤是進步的機會,學習的過程就是修正的過程,人的行為是沒有標準的,只有比較好,沒有最好教師的耐心,有可能使得錯誤變成美麗。
張艷齊 20:37
要想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教師要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平臺。這就要求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當今社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單一地接受式學習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有意識進行學科整合,創新學生的學習模式。例如,我在教學二年級數學《認識長度單位》時,就有意識與生活中的厘米,米有關知識相聯系,引導學生通過測量、繪圖、比較等形式體驗1厘米、1米的長度感知,并且適時召開小組研討會,分析厘米、米在生活中遇到的長度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的動手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對于數學學習也煥發了不一樣的激情。作為教師,只要我們有心,就能創造出適合學生成長的空間。
胡瑞燕 20:37
對每一位學生來說,學習活動就是一次探索之旅,這次旅程的起點、終點以及旅途中的所有歷程皆是學習的經歷,學習的過程即是獲取知識的過程。
宋相霞 20:37
兩千多年前的《論語》、《學記》,從時間上來看,距離現在是那么遙遠,但它所用的教法和他所闡明的教育的目的,我們沿用至今。讀近百年來的杜威,蘇霍姆林斯基。總覺得是那么親切、自然。他們其中的絕大部分教學原理依然用于現在的教學實踐,并且我們發現這些原理依然生命長青。所以百年來中外教育家的杰出著作,仍然活在當下,仍然對我們現在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這充分說明 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教育是最不會發生變化的事情:就是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學習。
龍利蘋 20:42
從起點到終點的這段路程,也有很多道路可以選擇,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教師要做的事就在于讓學生知道有很多種路徑可走,每個人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一種最合適自己的路徑,從起點走向終點。總是跟在老師后面走的學生無論走了多少趟,也不大會去關注這一具體的線路的,當某一天需要自己單獨前行的時候,學生一定會傻眼。
龍利蘋 20:43
學校應該是讓孩子嘗試不同的選擇,以決定今后人生方向的地方,學校也要為孩子們的這種嘗試搭建更多的平臺,鼓勵學生自主發展。
鄭現春20:45
快樂與幸福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外在世俗的物質擁有,只可惜,太多的家長和老師忽視了孩子們的心理感受。
鄭現春20:47
只要雙足不被捆起,孩子總會找到自己的路;要是將魚身硬接上雙足,而剝奪了它自身在游水的可能。教育應該讓孩子們發現,他所學到的東西,能夠幫助他理解在他的生命中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
宋相霞 20:47
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也許會遇到許多的挫折和誘惑,但我們絕對不能放棄或迷失自己,我們始終要記住出發時的目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龍利蘋 20:48
教育應當從尊重生命開始,是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己身上美好的善根是擁有美好的心境,要培養學生面對一叢野花兒怦然心動的情懷。而我們自己更要有面對一叢野花兒怦然心動的情懷。
谷曉靜21:07
一個個良好習慣在人身上的綜合體現就是一個人的品格。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是家長和學校在對孩子施加教育的過程中需要著力培養的。
谷曉靜
萬物生長都有自身的節奏和規律,教育也是如此。我們都知道揠苗助長的故事,提醒的就是尊重規律的價值和意義,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和教師不知不覺地就會做出違背規律的事情來。教學是否有效,既取決于教師豐富的專業素養,更取決于學生的參與程度。
徐海彬
擅長引導學習的父母或者老師和預想所有人生可能出現的危機和挑戰。幫助孩子提前準備。當孩子不能達到父母或者老師的期待時。就會設計出各種邏輯、結果來控制這樣的學習。幫助孩子不斷的完善自己,成就自己。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處理,并用事情的自然結果來教育孩子。
? ? ? ? ? ? ? ? ? ? ? ?
? 對學習來說。從起點到終點的這段旅程,也有很多種道路可以選擇。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教師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學生知道有很多種路徑可走,每個人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一種最適合自己的路徑從起點走向終點。
? ? ? ? ? ? ? ? ? ? ? ?
? ? 谷曉靜
? 教師應該自己先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閱讀。教師的讀書要針對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作為一名教師,更應該從讀書中尋求有關的教學技巧,在名師的經驗中尋找自己的突破口,最終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龍利蘋 21:00
時間悄悄地挪移了,時針指向了九點,一個小時已經過去, 讀書交流活動現在結束。讓我們都走進書的海洋,成為有思想的教師,古人云:一日不讀書,言語無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在這個全面加速的社會里,也許唯有靜下心來讀書才能讓浮燥的心靈得到一次徹底地放松,唯有靜下心來思考才能讓煩瑣的工作轉化為事業的升華。不管多忙,只要有一個平靜適宜的心情,總是可以為自己找回一個讀書的時間的。就讓我們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一種如同柴米油鹽一樣生活所必須之物,一同走進書海,浸潤書香,暢享書韻吧!也讓我們一同銘記:腹有詩書氣自華!
交流人員名單:鄭現春? 李偉? 楊森偉? 徐海彬? 申萬花? 張艷齊? 卜祥進? 谷曉靜? 胡姜寧? 杜秀蘋? 柴建達? 宋相霞? 左敏? 周世滑? 胡瑞燕? 龍利蘋? 郭巧娜
201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