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俗中,絕交是必不可少的,小人絕交是常見的,但在中國五千年的文華中,同時也出現了君子絕交,例如管寧和華歆。西塞羅曾說過:“絕交是一種不辛”但在這里,仿佛改變了,在這件事中,有一個小故事,是這樣的
? 有一天管寧和華歆在鋤地,管寧無意間挖到了一塊金子,但在管寧的眼中,金子和石頭是一樣的,所以沒有在意繼續鋤地,但在一旁的華歆看到了,她拿起來瞧了瞧,最后依依不舍的放下了,管寧看到了這個舉止,并沒有在意。次日,他們在同席上讀書,窗外有馬車行過,華歆便爬到窗子上看,在車子走遠了之后,華歆廢書追出去看,在華歆回來時,管寧拿刀把席子割成兩半說到:“我們以后就像這席子一樣分開吧,既然志向不同,就不要在一起了”就這樣管你選擇了尊重華歆的志向,從這兩件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華歆的心中有一個官職的志向,而廣寧心中有一個儒者的志向,志向不同,何必還要在一起努力發展呢
? 但是在事后,華歆真的實現了自己的志向,而管寧也實現了自己的志向,華歆在朝廷多次推舉管寧 ,但管寧都拒絕了,因為關聯的志向并不是當官,而是想當一個普普通通的知識分子,這也同時印證了儒家論友的一句話:“天下志向相同的人都可以成為朋友”但在這里華歆和管寧的志向不同所以最后也沒有成為朋友,但從事后他們的發展來看,管寧和華歆實現了君子絕交一說,他們并沒有因為自己的私心,而是國家失去了人才,雖說是絕交,但也是極少的君子絕交
? 我對絕交的理解也極為簡單,志向不同的人,雖說最后無法成為朋友,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志向是一個大的板塊,而互補,又是一個板塊,志向不同,他們的發展也會有不同,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長處來補助他人的短處。絕交當然是一種不辛,但換位思想,其實絕交也挺好,脫離了自己最在乎的朋友,可以更好的去找到可以幫助自己的朋友。但是絕交有不同,有小人絕交和君子絕交,小人絕交是最常見的了,因為和小人處朋友是處不了多久的,并且他可能是因為你的一些利益,所以才故意靠近你,如果有一天你一無所有了,他會立刻和你斷絕關系,并不會在意你的感受和你的志向,和小人交朋友,根本不需要談志向。和小人絕交,也許是最大的幸運,身邊沒有了索取你利益的人和阻饒你發展方向的人,也許你的未來會光明。
? 管寧和華歆定是君子絕交,他們是為了成全相互的志向,為了讓對方更好的發展,所以才絕交,再絕交之后,他們也并沒有因為自己的私心而使國家失去人才,但在現在,君子之絕交是極少數的。但想到這里,同時也不要忘了西塞羅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絕交是一種不幸”于朋友還是更好地發展相處才是極好的
? 在中國5000年的文化中,君子絕交雖說是極少的,但也并不是沒有,如果于朋友志向不同,還是進行君子絕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