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桂萍和徐老師表演襄河道墜子,亮凱攝
咳咳,咳咳,一片霧霾中,我們沖上藍天,落在了陽光明媚的襄陽,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生采風實踐拉開了序幕。
襄陽是楚文化的源頭,有荊山楚源之說。也是三國文化的源頭,劉備三顧茅廬的隆中,就在這里。下午參觀古隆中諸葛亮的茅屋,背山面水,前井后屋,十分感慨古人太會找環境了。
參觀古隆中的意外收獲,是盡然在武侯祠前碰到譚譚其驤先生的一段話的碑刻:
亮凱攝
晚上吃飯前,特別邀請了襄河道墜子著名傳承人郝桂萍表演。一年前,在這里召開第四屆全國區域音樂研討會時,就請郝桂萍老師和他的琴師,黃金搭檔徐老師表演過襄河道墜子。郝老師瞬間將生活轉化成藝術的超強即興能力,優美的唱腔,靈動的簡板,優雅的表演,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晚一共表演了兩段,一段是即興表演,內容是對前面劉院長、喬老師和我說話內容的即興藝術加工。唱腔自然,結構嚴密,邏輯合理,讓我最為驚嘆的是,就這樣的一段即興表演,他仍然可以做到,不僅贊揚襄陽,而且最后把點題落在只有研究者和民間藝術家進行合作,才可以把襄河道墜子發揚光大上。合轍押韻,非常自然。
喬老師在觀看完演唱之后評價說,民間藝人當中的即興表演是很普遍,但能在這么短的時間之內,即興表演這樣一個比較長的完整的段落的,仍然十分少見,真是漢水流域音樂文化的活寶呀!
晚飯后,西安院老師和中國音樂學院的博士聚在一起,聽喬老師給大家講田野考察的注意事項和基本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