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夫子山回去的時候,我們沿著陳勝墓的東墻外朝北走,下面的石塘,幾天前我們剛去過,一條搖曳著蘆葦的小路把西邊水塘一分為二,那里,我曾拍下好多照片,碧綠的苔蘚,清冽的塘水,溫暖的陽光,陪我們度過一段快樂靜謐的午后時光。現在,站在高處往下看,高大的劉邦像把影子濃縮在池水中,一個小手指都比我還要高的劉邦像,此時倒像一個小玩偶,看來,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啊,不過,這一幅山水畫還是很不錯的。
? ? ? 從我們站的地方到石塘底,垂直距離約有近二十米,若掉下去,去見閻王爺的可能性挺大。有幾棵長在懸崖的樹,看起來也有些年頭了,底部直徑也得有三四十厘米粗 ,它們的根扎在石縫里,更奇的是它們幾乎與地面平行,枝橫斜著伸向水塘方向,很是壯觀,回家翻看照片才發現,這幾棵樹傷痕累累,樹干上長不少疙瘩,可以想見,它們長到今天真的不易。
? ? ? 有十幾步的路,左側離懸崖太近,大概有半米吧,右邊是肆意生長的荊棘,手扯著荊棘方可過去,老公說不怕,已在前面走過去了,我心怦怦直跳,也跟著過來了,然后老公回頭看看說:“以后可不再冒險了,這么高的懸崖,還是垂直的,萬一腳一滑,或手一松,摔下去,必死無疑。”想想也挺后怕的,以后再不走險路了。(他人可千萬不要從此過)
? ? ? 不知不覺間,前面已到了北山腹地,穿過一處平坦的的干枯石塘,走進一段用石塊圍成的矮墻,我太喜歡這里了!這些石塊是近幾年村民開荒種杏樹時清理出來的,運下山去太累,也沒價值,干脆就壘在自家荒地邊上吧,山里人自幼與石頭打交道,隨手這么一擺,也是像模像樣的石墻。穿行在杏林里的小路上,我恍惚前往陶淵明先生家,若杏花開了,披一身花瓣,嗅著花香,看粉蝶舞動,那豈不更流連忘返!只有腳踩在有泥土的大地上,才會踏實!置身山野之間,不要躲避呼嘯而過的汽車,沒有四起的揚塵,沒有刺耳的喧囂,身心會有說不出的放松,就這樣慢慢行走就好……
? ? ? 滿山的杏樹此時都在暗暗憋著勁,已漲紅了臉,迎接不久將會到來的百花盛開的盛宴,勤勞的人們在忙著剪枝,剪掉的枝一捆捆的扎好,散放在樹林里。
? ? ? 前面這戶人家也很有創意,還給石墻裝了門,我忍不住走近敲門,心里念著:小扣柴扉久不開……我想象著門里應該住著鶴發童顏的老者,聽到我的敲門聲,會輕輕拉開門,熱情邀我去喝茶,而他的身后,跟著一只柴犬,圍著我嗅來嗅去……
? ? ? 往山下看,兩個亭子點綴在在蒼松翠柏間,灰色的亭頂,朱紅的柱子,白色的墻壁,畫面立馬就明亮起來了,南山在遠處靜靜地迷蒙著。也是一幅不錯的畫呢,
? ? ? 山上有兩口大鐘,游人們到此就會用力敲幾下,渾厚的鐘聲在山間回蕩,我眼前總浮現一塊石頭扔進水面,蕩起一圈一圈的漣漪……
? ? ? 下山路過紫氣崖,據說當年劉邦斬蛇起義,躲藏在芒碭山中,妻子呂氏常來送衣送飯,每次總能輕松找到丈夫,劉邦感到奇怪,問妻子,呂氏答:你頭上有紫氣,所以總能找到。當地人就把劉邦藏身之處稱為“紫氣崖”,不知何時改成了“密云洞”。洞口,幾塊大石豎立,洞里約有十幾平米,像一戶人家的大客廳,頂部好似全石,因太暗,看不清,里面說話回音很重,這里又遮風又擋雨,在半山腰秦軍不易發現,劉邦能稱雄天下,此地應是立下功勞的。
? ? ? 快到景區大門口,猛然發現夕陽與樹,正在合力畫一幅水墨畫。樹是老槐樹,黢黑的枝干,從下到上,由粗到細,勻稱分布,疏落有致,樹梢猶如龍爪般伸展,夕陽好像一團燃燒的火,似乎要把枝頭燃著了,大美!
? ? ? 晚上做飯時,我突然想到小時候家里養的羊,晚上老老實實呆在羊圈,一到天亮,就對著門口叫個不停,一旦松開繩,就拼了命往外掙,直到拴在院里的樹下,才安分了。此時的我們,就像那羊,已經不愿呆在家里了。再說,外面的世界那么美,不去看豈不辜負蒼天厚愛?
? ? ? 晚上打開手機QQ,看到服務號顯示:“厲害了我的哥,狀態燃爆了!”竟然是使用了“洪荒之力”,走了15471步,而且,還多半是山路,為我倆點個贊!
(2017年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