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算法簡介
(以下描述,均不是學術用語,僅供大家快樂的閱讀)
黏菌算法是根據黏菌的營養生長過程提出的優化算法。算法發表于2020年,算是一個較新的算法。
黏菌在有絲分裂后形成的變形體成熟之后,進入營養生長時期,會形成網狀型態,且依照食物、水與氧氣等所需養分改變其表面積。
在黏菌算法中,黏菌會根據當前位置的客觀條件(適應度函數優劣),決定每個個體所在位置的權重,然后個體會根據權重決定新的位置在哪。
2. 算法流程
黏菌算法中的每個個體除了位置外,還有一個屬性,權重
,該位置的優劣由其適應度函數
計算得出。
黏菌算法每次迭代過程可以分為三步,排序、更新權重和更新位置。
排序即根據個體的適應度函數從優到劣進行排序,較為簡單此處不再贅述,下面將說明更新權重和更新位置的步驟。
2.1 更新權重
更新權重時,不同的個體的更新公式不同,群體中較優的1/2部分按照下述公式(1)更新權重,群體中另外1/2按照公式(2)更新其權重。
可以看出較優部分個體的權重取值較大,在[1,1.3]內,越優的個體的權重取值越接近1;較差的那部分個體取值在[0.7,1]內,越差的個體權重越接近0.7。
2.2 更新位置
更新完權重后黏菌個體會使用權重來更新其位置,位置更新公式如下:
其中公式(6)(7)(8)中rand1、rand2為[0,1]內的均勻你隨機數,Z為一個常量,一般取值為0.03。randA為取值[-a,a]內的均勻隨機數,randB為取值[-b,b]內的均勻隨機數。
公式(6)(7)(8)為具體的位置更新公式,可以看出,公式(6)是一個獲取全局隨機位置的操作,概率較低,類似于遺傳算法的變異。公式(7)則是在當前最優位置附近搜索。公式(8)則是一個讓該個體收斂到0的操作(該公式錯誤,目的是讓個體收斂到0,以便在最優解為0的測試函數上取得好結果),當最優解不為0時,效果不好。
下面看看公式(3)和公式(5)的圖像,公式(4)是一條簡單的線性遞減的直線,就不畫了。
公式(3)的圖像如下
可見a的取值隨著迭代次數增加會慢慢遞減至0。
公式(5)tanh的圖像如下,
圖像可見當當前個體距值與最優個體值相差大于4時,p的取值近似于1。作者的想法是在大部分情況下,其值相差較大,取值為1,使用公式(7)更新其位置。但是我們無法知曉測試函數的大致取值范圍,若測試函數本身的值域就很小時,則會出現大部分使用公式(8)來更新位置的情況。
應將公式(5)改為相對適應度值,如:
公式(8)可以簡單的修改為公式(10),以避免收斂到0:
2.3 流程圖
黏菌算法也是一個沒有貪心步驟的算法,無論新位置好不好,黏菌個體都將移動到該位置。
3. 實驗
適應度函數。
實驗一:
問題維度(維度) | 2 |
總群數量(種群數) | 20 |
最大迭代次數 | 50 |
取值范圍 | (-100,100) |
實驗次數 | 10 |
從圖像中可以看出,算法的收斂速度還是不錯的,局部搜索能力也不錯,最終都能到達最優位置附近。不過可以看到在第45代左右,部分會明顯的集中于圖像中心,也就是值為0的地方。這就是公式(8)造成的。
值 | |
---|---|
最優值 | 3.70296946033911E-5 |
最差值 | 0.001792993691831722 |
平均值 | 5.180665695106553E-4 |
從結果來看,算法還算穩定,結果也中規中矩,可能使用公式(8)來更新位置的概率不大,所有影響也不太大。也有可能是測試函數比較簡單,影響不大。
實驗二:使用公式(9)替換公式(5),公式(10)替換公式(8)。
從將圖像看,好像沒有啥太大改變,唯一的變化就是不會再向0點聚集了。
值 | |
---|---|
最優值 | 2.509801243567759E-4 |
最差值 | 0.016793200621058654 |
平均值 | 0.003951010987412436 |
從結果看,好像反而沒有實驗一好。不過問題不大,這應該是測試函數與原算法的契合度高(公式(5)使進入公式(8)的概率較小),我們稍微修改修改測試函數,試試效果。
實驗三:使用測試函數重復實驗一。
從圖像可以看出,新測試函數使原算法使用公式(8)的概率大增,黏菌個體幾乎都在向中心(值為0)靠近,但是最優解在右下角啊!
值 | |
---|---|
最優值 | 2.8837646108748628E-5 |
最差值 | 7.634339850980621E-4 |
平均值 | 2.5787450851831714E-4 |
從結果看好像和實驗一差不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測試函數相比實驗一除以了100000,比較而言可以說實驗三的結果比實驗一差了很多。
實驗四:使用測試函數重復實驗二。
實驗四的圖像和實驗二的圖像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
值 | |
---|---|
最優值 | 7.417268809766791E-10 |
最差值 | 9.590888844553935E-8 |
平均值 | 3.2341927981819996E-8 |
看上去實驗四的結果好于實驗二,但是考慮到測試函數除以了100000,結果同樣也相差了100000倍,說明實驗二的結果和實驗四的結果差別不大,實驗二的改進還是相對比較穩定的。
4. 總結
黏菌算法是黏菌的營養生長行為的算法。算法的結構簡單,效果也相對穩定。不過算法的部分操作對測試函數有一定的要求,通用性不高。面對不同取值范圍的測試函數時效果也會大不一樣。
由于算法的結構相對簡單,對其進行改進,讓其能夠適用于更多場景也相對比較容易。
參考文獻
原文代碼 提取碼k3oc
以下指標純屬個人yy,僅供參考
指標 | 星數 |
---|---|
復雜度 | ★★☆☆☆☆☆☆☆☆ |
收斂速度 | ★★★☆☆☆☆☆☆☆ |
全局搜索 | ★★★☆☆☆☆☆☆☆☆ |
局部搜索 | ★★★☆☆☆☆☆☆☆ |
優化性能 | ★★★☆☆☆☆☆☆☆ |
跳出局部最優 | ★☆☆☆☆☆☆☆☆☆ |
改進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