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順視點]:新視域:新課程方案實施與新課標理念落地呼喚課堂時空改革
在校長、教師慣性思維中,課堂等于教室上課;一節課時長是固定的,要么是40分鐘、要么是45分鐘;一學年只能分二個學期;一個班學生、小組是固定的、學習生活空間是固定的。若不打破這種慣性思維,新課程方案實施與新課標理念就很難落地,由此可見課堂時空改革也要納入改革范疇。
一、課堂時空改革依據
1、重新修訂的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明確規定由學校依據校情制定校本化課程實施方案。
2、重新修訂的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只規定14門學科在總課時中占比,況且比例也是動態的。年級、學期學科課時數可動態調整。
3、新課程方案并沒有規定每節課時長,為彈性課時實施提供了可能。
4、以大概念統領的大單元設計需要課時整合,跨學科主題學習、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育實踐更需要時空配套時空改革。
5、受較長心冠疫情影響,學生已逐步適應線上、線下二個時空學習轉換。
6、道爾頓制學習模式、自教育學習模式為時空改革提供了較好范例。
二、學校課堂時空改革思路
1、一學期學生學習時間可分為節假日、星期天、學校三個系列,分為學校、家庭、社區三個時空。
2、一學期可分兩個教學時段:公共學習時間,留二至三周開展自主或小組合作探究感興趣主題時間及勞動基地勞動、社區服務時間。
3、一周可釆取4+1模式,每周留出一天時間開展學科主體或跨學科主題學習。
4、一天可分為二段,一段為學生上課時間,延時服務是學生上社團課、參加喜歡課程、自主支配時間。
5、一節課劃分導學提示、學科實踐活動時段。
6、線上線下教學時空融合,混和學習、翻轉學習常態化。
7、增設校內場館、研學服務、勞動基地實踐等時段。
8、實施彈性課時,可長、可短、可連排。
9、關注學生長達一百多天的節假日時空安排,彌補過去引領、指導的短板。
10、統籌學校課程、家本課程、社區課程時段劃分與有效銜接。
三、重構課堂改革的時空系統例舉
1、課堂時長新設計與組合
小學、中學一節課非得是40分鐘、45分鐘嗎?非得是固定時長嗎?十分鐘能算一節課嗎?
課時改革起航掃描:有些學校嘗試經典誦讀、寫字訓練10至15分鐘為一節校本課程。(俗稱短課);有些中小學實施美術課二節連排,保證學習完整性。(俗稱連排課);有些中學探究對難度比較大的知識模塊也實行二節連上,一節預習討論,一節點拔提升。(俗稱長課);有些學校圍繞同一主題,跨學科整合,探索三節連排,讓學生從美術角度、音樂角度、文學角度、歷史角度等多維視角來全面系統認知、整合、建構知識。(俗稱混合課);有些小學為了減緩孩子疲勞,采取上午前二節40分鐘,后二節為35分鐘。(俗稱長短搭配);有些學校把每節課從40分鐘壓縮到35分鐘,每天7節課累計就能節省出一節課時間,這樣每周就多出5節課開設校本課程、班本課程。(俗稱6+1課時);有些學校為了更好落實學科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大膽規定每月某一天至二天為綜合實踐活動日。學生參觀、考查、調研、探究、分享、評價一氣合成。(俗稱學科學習日);有些學校處于樓道安全考慮,各級錯開下課、上課。(俗稱錯時上下課)。
典型案例:清華附小彈性課時。清華附小的“基礎課時”35分鐘,主要安排數學、英語、體育等學科,教師帶領學生精學精練?!按笳n時”60分鐘,主要安排語文、美術、書法、音樂、科學等學科,使學生能夠在更加充裕的時間里,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小課時”10分鐘或15分鐘,10分鐘的晨誦,中午15分鐘的吟誦習字等?!按笳n間”50分鐘,每天上下午各一次,集中時間供學生開展健身活動?!?/p>
2、課堂空間新組合
(1)自習課上分區做作業
獨立鉆研區,合作討論區,教師幫扶區。
(2)、正課上的分區學習
教室分劃成幾個功能不一樣的區域,一般可分為教師引導的傳統講授區、小組合作學習區、視頻學習區等。在每一個區域里,桌椅和教學用具的擺設都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形式。例如在視頻教學區,每個學生都會對著自己的電腦設備進行相關課程的學習;而在小組合作區,學生們會分別圍坐在幾個大圓桌前進行討論交流。這樣的教室布置可以方便教師和學生在不同教學形式之間轉換,為教師和學生們創造一個自由開放的個性化課堂。
(3)、構建新的學習社區一一混齡成長生態群。
學習社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不同班級構成混齡學習社區,一種是相同學科群構成社區。
如北京三小組建了正規的混齡學習社區:一類是形成“班組群”和“校中校”。將教室空間轉變成家庭式的“三室一廳”的生活學習基地,三個房間中分別住著來自不同年級的三個班的同學,他們組成一個“班組群”。三間教室的墻壁都是可移動的隔斷板,平時三個班級的學生在各自的教室里學習,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隨時可以打開不同的隔斷板,兩個或三個班級自由組合在一起,開展多樣的真實的學習。學校的基本空間單位,由單個班級過渡到以“班組群”為基本單位,管理效能得到提升,各種教育關系也隨之發生積極的變化一一增加混齡交流,構成異質學習共同體。
另一類是普通學校實施的類似混齡學習的社區。其形式有:
混齡學習:比如讓高年級學生一對一教剛入學一年級學做廣播操,讓高年級學生一對一輔導低年級小朋友能繪聲繪色講一個故事、讀一本書等。
混齡閱讀:讓不同年齡段孩子同學一種文本,讓其互相分享、交流。
混齡活動:在學校組織的混齡趣味運動會上,參賽的團體項目要求是至少有三個年級組成混編隊員才能報名參賽。開展交友周活動,要求必須交到三個不同年級新朋友。
混齡生活:比如低中高小朋友住同一宿舍,讓高年級孩子交會刷牙、疊被、穿衣等生活自理能力,同時幫扶有困難的小朋友。
混齡生態群這種新型學習社區為師生提供了便于認知自己以及不同年齡段的同伴和團隊,便于獲得歸屬感的有意義的社會人文環境和合作學習的教育生態環境。
3、時空同時變革的道爾頓學習制
核心要義:廢除課堂教學課程表和年級制,代之以“公約”或“合同式”的學習;教室改為作業室或實驗室,按學科的性質陳列參考用書和實驗儀器;用“表格法”來了解學生進度,既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亦可使學生的管理簡單化。
4、協作組性質組班、學科走班制。
對初中數學、英語學生基礎差異較大學科,可嘗試班級協作組性質組班。
具體方法是:2至3名教師自由協商組成學科協作組,教學效果捆綁制考核;學科教學可分二個或三個層級,同一節課分層同時授課,學生可自由選擇適合自己學習層次的班級;協作教師輪流教不同層次班級。同一個學生數學可選A層班,英語可選C層班,注意,不是分快慢班,而是學科組班。
5、學科教室、藝術教室、學科博物館
充分發揮理化生等實驗室作用,可將其改造為學科教室。
實行藝術工作室教學制,專人、專室、專業、專課。每一個藝術教室都是一個老師的工作室,由老師根據自己的專長,自主創意、自主設計、自主裝飾,使之成為具有教師個性風采的、與學生互動的平臺。
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建設專題或學科博物館。它將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平臺。
6、網上小課題研究、綜合實踐活動小社區
學校借助校園網絡平臺向學生發布暑假綜合實踐活動小課題或項目學習主題,并公布課題指導教師及相關資源,
對某個課題、項目學生感興趣,可以跨班、跨年級甚至跨校組成網絡研究小組,學生也可自聘或招募指導教師。
借助網絡確定小組分工,通報進展,發布遇到困惑,頭腦風暴,尋求幫助,觀點論證,成果發布等。讓孩子找到志同道合朋友正相浸潤、感染,一同做事,快樂成長!
撰寫此文旨在讓校長教師明晰學校課堂時空改革依據、思路、措施,旨在打破定勢的慣性思維,用成長創新思維去謀劃學校的課堂時空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