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四小時的車程,終于到達云南之旅第一站:大理周城。
其實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周城的“璞真扎染博物館”。惜時如金的旅行團,又怎么舍得給我們在周城閑逛的時間呢?導游小李在車上對白族以及白族扎染做了簡要的介紹,他說:“待會你們將親身體驗一下白族扎染,還能把自己的扎染作品帶回家,作為美好回憶的紀念品!”
一進體驗館,黑壓壓的人頭攢動,小小的空間被擠得密不透風,染色用的染缸、大鍋、甩干機占了房間的1/3,木桌和木凳按照一定順序擺放,每隔幾桌便用染布簾子隔斷,加上房屋的天花板被一幅幅扎染作品懸空鋪滿,僅有些許光線滲透下來,一時間還以為自己進了什么不知名的小作坊。
幾名白族老太太在桌與桌之間的狹窄通道中來去穿梭,吆喝著讓我們入座,用的是白語,我假裝不懂她們意思,想溜去拍照(做手工什么的最討厭了),結果被老太毫不客氣地揪回來按在長木凳上,只好乖乖就范。
桌面上放著幾張亞麻布,還有一捆白色針線,布上已經預先扎好了一部分,布的一角縫著一塊標有編號的有色布塊,負責我們這桌的老太示意我們一人拿起一張布,用極其不標準的普通話跟我們說明扎布的步驟,我們自然是聽不懂的,一雙雙眼睛茫然地盯著老太太。老太又重復了幾次,見我們依舊一臉懵懂,最終還是放棄了。她長嘆一聲,開始直接示范,只見她抓起布中間的一部分,捋順成一個小突起,咬斷一段白線,手指翻飛,抖動,迅速地將線一圈圈地纏在突起的布上,食指拇指又一抖,穩穩地打了個結,這樣就算完成了一個小扎結。扎好的扎結就像一個標有等高線的土丘。
“看清楚了沒有?”老太一連又扎了兩三個,問我們。大伙紛紛點頭,然而當一手端著布,一手拿著線,正準備像老太一樣手指靈活翻飛的時候,又不約而同地互相瞪眼:第一步是要干什么來著?
我媽看得比較仔細,她說:“先抓一小部分布,然后用線一圈一圈地纏緊。”可沒等她纏第一圈,布就被老太搶了去。老太嘴里哇啦哇啦地罵著,把布扯平張開,指著上面說了一通。我們這才看到,布上面用很淺的靛藍畫了大大小小的圓圈——原來是要把畫圓圈的部分抓起來!大伙兒恍然大悟,馬上手忙腳亂地照做。
由于我們從來都沒有做過扎染,自然試來試去都不得要領,忙活了半天,也沒幾個人成功扎出個結來。負責我們這桌的老太太顯然是個急性子,見我們這笨手笨腳的樣子,十分不耐煩,竟直接搶過其中一人的布,幫他扎了起來。
而我全程都在拍照,碰都沒碰過自己的那塊布。不知什么時候,旁邊也坐了個白族老太,她非常順手地拿過我的布,淡定地扎了起來。于是,場面十分滑稽:本來應該是游客來體驗扎結的,最后卻變成了兩個老太幫我們扎完了全部,大家要么拿著被扎好的布端詳,想要模仿著扎一下,要么就直接放棄嘗試,拿出手機拍拍拍。
大概在這些白族老太太的眼中,我們都只是一群雞手鴨腳的菜鳥,這門手藝也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學會的,況且導游只給了一個小時,所以干脆就直接代勞,走個形式,好有個交代吧。
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個部分,扎好結之后,統一拿到旁邊的染缸染色,再放進甩干機里甩干。白族扎染用的染料主要是板藍根,顏色靛藍,十分好看。據說染出來的布永不褪色,對人體皮膚有消炎殺菌的作用,比現代化工染料不知好上多少倍。
白族阿姨在大鍋中給布料染色,可以看到四周都被板藍根染上了靛藍色。
甩干后的扎染其實還是濕的,需要放在陰涼處晾干。體驗館的后院就晾著大大小小的扎染作品,十分壯觀。我深知自己沒有時間細細品味,只好將所見一一用快門記錄,希望這走馬觀花的扎染體驗能夠在記憶中停留時間得以延長。
染好色尚未拆繩的布。
拆開后是這個樣子的。
我媽比較牛,她的扎染作品幾乎就是她自己完成的。
“走啦走啦,集合啦!”導游站在門口催促道。
我匆匆跑出博物館,隨大伙上車。車開之后,才記起“自己的”扎染作品還晾在院子的鐵架上。也罷,原本就不是我的東西,非我親手制作的作品,想來也不會太珍惜,不如就讓它留在屬于它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