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宛兒是南京人,父親是金龍幫幫主。長得應該不壞,不然青青也不會那么妒嫉,其實除了程靈素,這些女孩子誰又沒有漂亮過呢?她從小跟著父親歷練,小小年紀已經精明能干、獨當一面了。
十六七歲,花一樣年齡的時候,家里有了變故。父親的仇家尋上門,來勢洶洶,一場災難迫在眉睫了。這時候,一個少年英雄挺身而出,挽救了大家。宛兒心中好生感激。
“焦宛兒自袁承志救她父親脫卻大難,衷心感激,心想他武功驚人,今后也無可報答他之處,只有乘著他留在自己家里這幾天盡心服侍。這時漏盡更殘,天將黎明,她在書房外來回數次,見門縫中仍是透出光亮,知他還沒睡,于是命婢女弄了幾色點心,親自捧向書房。”
這是愛嗎?我們不知道,宛兒更不知道了。即便有這樣的想法在心底,她也一定會不停跟自己說:我只是想報恩而已,何況袁大哥身邊已經有了青青。可是,為什么為什么又要細心收藏袁承志的那幅字呢?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袁承志總是要走的了。宛兒和爹爹一起,同過長江,送出三十里。看著袁承志身影漸漸遠去,宛兒會想些什么?
天有不測風云,爹爹終于還是遭了毒手,宛兒痛不欲生。可是,弟弟還小,幫中也不可無主,宛兒在眾位叔叔的幫助下堅強的承擔起了責任。安排后事、追捕兇手,一切都在宛兒的帶領下井然有序的展開。她小小年紀,儼然已經成了大家的首領。爹爹在世時寬厚待人,慷慨重義,所以幫中兄弟一心輔佐,但這也要宛兒足堪大用才行吧。
血海深仇未報,兒女私情,在宛兒心中想得更少了。宛兒本來就不是那種情長計短的女子。
復仇路并不平坦,仇家功夫要高出宛兒許多,每次搏殺,宛兒都沖在前頭。想起爹爹的音容笑貌,宛兒沒法不激動、不拼命。終于,仇人已被包圍,眼看大仇得報,宛兒并沒有失去理智。爹爹是死了,但報仇也得光明磊落,孰是孰非,要搞個水落石出,他死,也能死個明白。宛兒去找袁承志來做見證,誰知道疑云迭起,又生風波,兇手原來另有其人。此時的宛兒,最讓人心疼,又最讓人佩服、喜愛。
袁承志和焦宛兒緩緩下崗,走到一半,焦宛兒忽往石上一坐,輕輕啜泣。袁承志問道:“怎么?焦姑娘,你不舒服么?”焦宛兒搖搖頭,拭干淚痕,若無其事的站了起來。袁承志心想:“這一來,她金龍幫和仙都派雖然化敵為友,但她報殺父大仇之事,卻更是渺茫了。”
為復仇,宛兒奮不顧身,為了報恩,宛兒同樣奮不顧身。為了查明五毒教的下落,宛兒潛到了何鐵車馬車下。“她存了報恩之心,也不怕前途艱險,縮身鉆入轎底,手腳攀住了轎底木架。”“這時正當隆冬,寒風徹骨,暖轎底下都結了冰,被她口中熱氣一呵,化成了冷水一滴滴的落下。焦宛兒只得任由冷水落在臉上,不敢拂拭,只怕身子一動,立給何鐵手發覺。”大智、大勇還得有大的忍耐力。
在袁承志幫助下,宛兒終于找到真兇,得報大仇。“焦宛兒應聲出拳、噗的一聲,雙拳同時擊在史秉光兩邊太陽穴上。史秉光一聲沒哼,登時氣絕。她如法施為,又將史秉文和黎剛兩人打死,這時大仇得報,想起父親,不禁伏在袁承志肩頭吞聲哭泣。袁承志低聲道:‘咱們快出去,瞧那何鐵手到哪里去。’焦宛兒拿得起放得下,立時收淚,隨著袁承志走出書房。”
宛兒出場的幾次,幾乎都有淚水相伴。第一次在書房,爹爹召集眾弟子商量對策,宛兒哭著撲到父親懷里,將要來臨的悲劇對她來說,太沉重、太難承受了。那樣的痛,七八歲的弟弟還不懂,他只是“睜大了眼睛,不知姊姊為甚么傷心。”后來父親遇難,宛兒悲痛難當,一定流過很多淚。見到袁承志,就跪倒在地,放聲大哭。對她而言,袁承志是山、是海、是依靠、是希望。在家人、幫中弟兄面前無法釋放的痛在這里可以淋漓盡致的宣泄。亂墳崗上,得知復仇無望,不由潸然淚下,但此時的宛兒,已經不是那個只會撲到爹爹懷里的宛兒了,而是一個可以拭干眼淚站起來的宛兒。禁宮之中,終于大仇得報,想起父親,宛兒悲喜交集,雖然她既不能肆無忌憚的放聲大哭,也不能在袁承志的懷抱里獲得真正的慰藉,可是宛兒拿得起,放得下,擦干眼淚,就可以站了起來。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屬于她的淚水一定會很少很少了。如果有,讓它們是喜悅的淚、感動的淚吧。
(2002年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