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波
2016年2月25日星期四9:16
心理咨詢師是不是也會抑郁?
會的。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不要說一般的心理咨詢師,甚至積極心理學家也會抑郁。
做心理工作的人也會有人際關系方面的苦惱嗎?
答案同樣是:會的。
(注:抑郁≠抑郁癥)
節后,和做心理醫生的朋友甫一見面,撲面而來的第一句話是:我這段時間又抑郁了……
我們真是心有靈犀。我也是……我答。
在國內頂尖高校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學學習,師從的導師是專業領域的大牛,可以說是同行業中的No.1,而她的勤奮和高效,讓身為弟子的我們望塵莫及。春節期間每天吃吃喝喝睡睡,看看電視,再次迷失在無價值感的漩渦里,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唯覺自己志大才疏,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對自己不喜歡做的事除了拖延還是拖延,對于自己期待有所作為的領域至今一無所成,有所成的日子遙遙無期,漫長得令人絕望。生命過半,時間似乎在加速流逝,學了這么多年個人修為上卻不見長進,一時只看到自己所無,看不到自己所有,從而陷入自我折磨、自我挫敗、自我貶損、自我憎惡的境地。
年前,和一個很小資喜歡養花拍花的朋友談及,很想研究研究自我憎惡的心理學。朋友答:然后教我。
接著問:真有這個心理學嗎?
我答:目前還很少有人研究,所以可以作為一個研究點。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有自我憎惡自我嫌棄的時候。因為對現實我的不滿,對理想我的無望,所以會有強烈的自我攻擊。
朋友:我現在還好多了,年輕時格外嚴重……
由于職業的原因,心理學的從業者很少向公眾坦露自己的負面情緒,或為了維持形象的完美,或囿于擔心自己的職業形象受損。較之一般人,心理咨詢師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有著更多一重的困難。有時,你表達了,別人會說:你還是學心理的呢!言外之意,學心理的都是完人,不僅不該有負面情緒,也不應有低潮期。
在我情緒不好或陷入低潮時,家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你的心理白學了!
我不得不承認,這句話對我有相當的殺傷力。一開始會暴跳如雷,然后是冷臉以對,然后,習慣了,麻木了。再然后,我不得不反思,為什么別人的負面評價,對我有這么大的影響力?
原來,這是我的命門之一,用心理學的術語說,叫心理按鈕。覺察之后,心理按鈕也就不靈了,你就會很平靜地聽到對方的言外之意。承認自己不行,承認自己修行得還不夠,承認并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對心理咨詢師而言,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因為,心理咨詢師不是圣人,更不是神。
這個假期,讓我感覺很不好的一個原因是,我的社交恐懼再度發作了。一個月的時間里只想宅在家里,不想見人,更怕見到熟人。
一位在知乎上很受歡迎的心理學界新男神,也自曝自己是有社交焦慮的。上課時男神從無笑容,也不善言辭,課間被贊其公眾號文章不僅有心理學的學術功底,還很有文藝范時,男神極不自在,瞬間滿臉大汗。好在他有不錯的顏值和文字,男神的社交焦慮并不影響課上課下女生們在心里尖叫,更不影響讀者們在千里之外遠遠地膜拜。
存在主義團體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在全世界有無數擁躉,在中國其鐵粉也數不勝數。但他一直和母親的關系并不親密,甚至為了減少彼此的傷害和不適,一直保持較遠的物理距離。
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心理咨詢師也一樣。那么,心理咨詢師也要食人間煙火,有時也會被這煙火熏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即使是倍受推崇的心理學大師,也概莫能外。
心理咨詢師也會有困惑,也會有種種煩惱,也會有生命的低潮。孤獨感,無意義感,無力感,虛無感,荒誕感也會時不時地前來拜訪。只是,大部分的心理咨詢師,因為對人類的心理現象有所了解,對心理現象背后的規律有所把握,因而有更強的自我覺察和自我調整能力,在負面情緒來臨時,可以拉開一些距離,或者長出第三只眼,去體驗,去覺察,可以比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人更快地拔出來看自己,看他人。當自我調節不奏效時,心理咨詢師也會利用自己的社會支持或專業支持系統,幫助自己更快地從低潮中走出來。或借助于學習或參加培訓,或借助于自我反思,或去找自己的督導師去做個人體驗,或尋求同行的督導。總之,助人者不只要會助人,也要會自助和求助。
總之,咨詢師是人而不是神。對心理咨詢師而言,痛苦,恰恰是一種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來訪者,提升他們的共情能力。而共情能力,恰是成為一個好的心理咨詢師的前提。
按照岳曉東的二次傷害理論,心理的層面上,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傷害,遠遠超過他人給我們造成的傷害。我們對自己,比對別人更苛刻,更狠。“第一次傷害是別人帶來的,生活傷害了你,你感到很痛心;但第二次傷害卻是你自己帶來的,因為你要把痛苦進行到底,將事情擴大化。而將事情擴大化的結果,往往不是問題的解決,而是矛盾的升級和激化。”理想的狀態是,我們可以練就金剛不壞之身。風動,幡動,而心不動。不管別人怎么刺激我們,我們既不會掂刀殺人,也不會將攻擊指向自己,對自己“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雨雪嚴相逼”。
這境界不那么容易達到,但如果你希望有更好的自己,何妨在修行的路上再多走一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