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北京的壺友提起,你是在小的時候就熱愛紫砂壺嗎?
我一個激靈,熱愛,多么沉重的字眼。一時間思緒就那么跳轉回年少時候,唇齒間是濃濃的茶味。
小時候生長在丁蜀,哪怕你不是壺藝世家,仍然在生活中處處可見紫砂壺。在這里,紫砂壺就好比是碗筷,好像一直就在那里,說不上是熱愛,它是生活的一部分。
后來,長大了,離開了家鄉。外地求學的日子精彩卻也苦悶,再沒什么機會喝上家鄉的一碗紅茶。猛然間覺得生活好像少了一味,少了什么呢,說不上來。直到昨天他問出那個問題,我才幡然醒悟,哦,是茶味。天南地北,我身邊少了茶味。
其實在家鄉,喝茶不一定全用紫砂壺。我最最懷念的還是夏天白瓷缸里的茶。窗外知了聲聲,烈日灼灼,田里還是有翻飛的身影在勞作,個把小時的間隙,爺爺或者叔叔會拖著滿是泥巴的膠鞋走上田埂,打開被茶色侵染得泛黃的白瓷缸的蓋子,舀上一碗,咕咚下肚。再抽上一支煙,又繼續勞作了。而我,常常坐在窗口發呆,客廳長案條上也同樣放了一缸茶,那個時候,鄉下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喝茶用吃飯的碗,很少講究地用茶。現在,這樣的場景怕是見不到了,家鄉的田鮮有人耕種,而茶,往往只在擺放精致的茶海中央的那只紫砂壺里。曾經的莊稼人,都披上了文鄒鄒的衣裳。這不算是壞事,只是不知為何,如今的茶,再也喝不出那時的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