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到這張照片:
這張應該是最有名的抽雪茄的照片了,拍得真的好,格瓦拉揚起下巴透著桀驁和自信。冒煙的雪茄像革命的槍口一樣朝外。雪茄加上格瓦拉那張英俊的臉,這是古巴雪茄最好的廣告。切格瓦酷愛雪茄。吸煙這件事,有可能是長他兩歲的卡斯特羅老大哥教會他的。卡斯特羅對雪茄有的愛更狂熱。不過,卡斯特羅后來也戒煙了。
格瓦拉并不曾有過戒煙的念頭,即便是他患有嚴重的哮喘病,醫生限定他每天只能抽一根雪茄,于是格瓦拉就每天抽一根特制的、長半米的雪茄。
像切格瓦拉這樣喜愛雪茄的政治家還有很多,比如
這位
這位
和這位
俾斯麥這種沉悶古板的德國軍人其實也好這一口。有一次戰爭結束后俾斯麥巡視戰場,看到一個騎兵雙腿炸沒了只剩半截身體了,奄奄一息快死了。他把一根雪茄點燃放在士兵嘴里,讓他抽臨死前最后一口雪茄。鐵血宰相也會溫情脈脈。
丘吉爾愛雪茄也是出了名的。英國首相有三寶:張伯倫的雨傘,丘吉爾的雪茄,撒切爾夫人的手提包。有意思的是撒切爾夫人那個手提包,什么都裝,機要文件,化妝品,手電筒,甚至還有解毒劑。有一次議會辯論,年輕氣盛的布萊爾問撒切爾夫人有沒有讀過凱恩斯的一篇關于就業的經濟學論文。撒切爾夫人表示不僅讀過,而且當場從手提包里拿出一份來。簡直就像是赫敏施了魔法的手袋。
“雪茄”這個翻譯是徐志摩的手筆。在中國另一個名字是呂宋煙——雪茄自菲律賓傳入中國。(煙初入中國通譯淡巴菰,也有另一個好聽的譯名,丹白桂)
雪茄主要產自古巴、荷蘭和菲律賓。以古巴雪茄最有名,據說最好的古巴雪茄是少女在大腿上卷出來的,真偽存疑。不過日據時代的臺灣有一座卷煙廠生產雪茄專供日本天皇,這座煙廠只用未婚女工,若女工結婚則一律辭退。
雪茄黨的人氣高,煙斗也有很多擁躉。比如這位
薩特
還有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的煙斗是用半截掏空的玉米芯做的。不過他只在重要場合才叼這個充滿了他老家阿肯色州鄉村風情的大煙斗,麥克阿瑟作風浮夸,這個煙斗也是他塑造自我形象的重要道具。
這些給煙代言的名人都是男性,不過吸煙并不只是男性的專利,萬寶路早期的煙的煙嘴是紅色的,就是為了讓女性吸煙時口紅不會掉色。
而且,女性吸煙在某些時期還帶有女權主義和女性解放的意味。
波伏娃就是煙不離手的。
電影《低俗小說》的美版海報(亦即原版海報)中烏瑪是手里是夾著一支煙的。
可是在法國和日本版的海報中,那支煙被去掉了。在比利時版海報中,比利時人則給烏瑪換上了一根他們的國民美食——炸薯條。
另一部電影《時尚先鋒香奈兒》,香奈兒吸煙的海報在法國被禁。香奈兒在電影里也是煙不離手。
(據說她一天要抽五十支煙)
為什么烏瑪和香奈兒的煙要被收走?雖然有電影不能宣傳吸煙的考慮,不過,電影里男性吸雪茄抽煙斗都是理所當熱的,甚至是形象加分,女性吸煙則是遮遮掩掩——和世俗觀念有關。
當然,吞云吐霧不顧世俗的香奈兒嬤嬤自然就成了時尚先鋒啦。
寫煙的文章里,梁實秋的《煙》寫他幼時關于煙的見聞最有趣。梁家當年住在北京,祖父抽旱煙,祖母吸水煙,梁父則抽雪茄和新式卷煙。他家還藏有一套“十三太保”鼻煙壺——大大小小一共十三個鼻煙壺,擺出來仿佛俄羅斯套娃。鼻煙在清代很受歡迎,不用點火。《紅樓夢》里賈寶玉也曾給晴雯嗅鼻煙,治療感冒。
先聊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