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電視、電影,娛樂泛濫的年代,更新換代之快,令人咂舌,似乎什么都想了解,卻似乎什么也記不住,轉身回眸,原來能記起得寥寥無幾。
猶記得第一次看《大明宮詞》時,灰暗的色調,凄美的配樂,晦澀的臺詞,都令年幼的我難以理解,可是自己卻鬼使神差地看完了全部,一集都沒有落下,現如今,猶能記住的,便是太平與薛紹的那段故事。
太平的出生,仿佛是大唐王朝的祥瑞,在大殿上降臨的她,一出生便傳來了唐軍大勝突厥的好消息,理所當然,她受到了所有人的寵愛,尤其是她的母后,仿佛是要彌補為了權力而被自己親手扼的尚在襁褓之中的女兒,對于太平,她總是予給予求,無盡溺愛。
大明宮詞中,演員周迅飾演年少太平,不得不承認,周迅是一個極具靈氣的女子,她把太平的乖巧、可愛,對母親的敬畏演繹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對薛紹的癡迷,更是刻畫的入木三分。
元宵上夜,在韋姐姐的幫助下,十四歲的太平第一次掙脫束縛她的牢籠,逃離了皇宮。她帶著前所未有的興奮之感,穿梭在鬧市的大街小巷,擁擠的人群,新奇的事物,甚至只是小販的吆喝之聲,都足以讓她歡呼雀躍,無比欣喜。尚沉浸在歡愉之中的太平,并不知道,命運之輪已經開始轉動。
現在的我,已經不記得她是如何與韋姐姐走散的,只記得周迅那梨花帶雨的臉龐,她慌張地找尋著,一次又一次地掀開昆侖奴的面具,面具下的臉,卻一次次讓她失望,看著她無助的表情,讓人止不住的心疼。不知道,上天是不是也開始疼惜這個女孩子,在她幾乎想要要放棄的時候,面具下出現了一張讓她一生都無法忘懷的臉。猶記得太平曾這樣形容那個名叫薛紹的男子:“我從未見過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剛毅面頰上徐徐綻放的柔和的笑容。我的生命所孕育的全部脆弱的向往終于第一次擁有了清晰可見的形象。我目瞪口呆,仿佛面對的是整個幽深的男人的世界,他就是薛紹,我的第一任丈夫。”在太平掀開面具的同時,背景音樂《長相守》適時地響了起來,悲傷的曲調,不僅襯托出薛紹飾演者趙文瑄的溫文爾雅,似乎也預示著薛紹與太平的凄美結局。
太平對薛紹可以說是一見鐘情,初次的邂逅讓她不可自拔,無數次地夢見那一張張昆侖奴面具,卻遠遠找尋不到她要尋找的那張臉,但是對于薛紹的感情卻沒有被擱淺,反而隨著時間愈積愈深,深到讓人難以負荷。
有時候,幸福的結局往往是悲劇的開始。疼愛太平的武后,在了解女兒的相思之苦后,毅然決然的把太平許與薛紹,這似乎讓太平看到幸福的曙光,然而她的母親卻沒有告訴她,薛紹已有妻子,并因為她的介入,被她殘忍的賜死。
幸福的種子還未萌芽,便被無情的踏碎,灰飛煙滅。太平懷著向往幸福的心,下嫁于薛紹—那個令她魂牽夢縈的男子。然而,新婚之夜的獨守空房,讓太平徹底認識到這段感情只能是個悲劇。成年的太平由陳紅飾演,無可否認,陳紅是個標準的古典美女,美得不可方物,但較于周迅,她卻少了那份靈氣。不過,她的那份典雅,卻也讓人看到了太平的皇族氣質和沉穩。婚后的太平,小心翼翼地守護著自己的婚姻,默默地為薛紹付出,這些都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薛紹對她的認知。她的忠誠,一次次地讓他感動,但他卻不能放下與妻子“長相守”的誓約。是的,他愛上他不應該愛的太平,他不能讓這份愛延續,他迫不及待地選擇了死亡。
至今還記得薛紹死之前說的話:人的一輩子會遇上許多次幸福,但只能對其中的一次許下承諾。是啊,忠誠如薛紹,是不允許自己背叛自己的諾言,那個“長相守”的諾言。他的死,干凈利落的結束了他對誓言的背叛,他沒有遺棄他的妻子,他把自己對太平的愛毀滅得一干二凈,不復存在。但對于太平,他永遠沒有機會補償。薛紹死了,但太平的悲劇卻沒有終止。無論是她的第二任丈夫武攸嗣,還是酷似薛紹的張易之,都沒有給她帶來幸福。武攸嗣的背叛,張易之的野心,讓她離幸福越來越遠。不僅在感情方面,身處在權力中心的太平,在一次次政變中亦是心力交瘁。公元713年,經歷了無數驚濤駭浪之后,太平最后死在李隆基賜予的一尺白綾之下,孤獨地死在大明宮深處。
也許《大明宮詞》的劇情過分地美化了太平的善良,史書上記載的她,從小驕橫放縱,長大后兇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覬覦著高高在上的皇位。夢想像她母親那樣登上御座,君臨天下。然而,太平公主之于我,卻只有《大明宮詞》中的忠誠,善良,美好。她與薛紹的感情依舊是讓我無法平息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