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兩位媽媽,她們都意識到了讓孩子做飯的重要性,可以培養孩子的奉獻精神,培養他們的獨立性。但是她們培養孩子做飯的結果卻截然不同。
第一位媽媽,每天督促孩子做飯,要求比較嚴厲,每次都提意見,這里做的不夠好,那里做的不夠完美,最后孩子越來越不愿意做飯了,因為他做飯換來的只是批評。
第二位媽媽,也是要求孩子做飯,但是她從來不逼迫孩子做飯,每次做飯都邀請孩子一起做。當孩子做了一點進步后,媽媽就會發掘優點進步,贊美孩子,孩子也越來越喜歡上了做飯了,最后孩子自己就主動開始做飯了。
表面上看,這兩個媽媽采用的方法有所區別,而實際上是在內在的原理規律上不同。第一個媽媽沒有遵從事物發展的規律,沒有什么人是一下子做好的,都是一點點來的,而第二個媽媽不僅認識到了這個規律,而且比第一個媽媽多做了尊重、鼓勵、表揚。表面方法的不同實際上是內在原理的不同。這里的原理規律就是“道”,方法技巧就是“術”。
“道”是自然運行的法則,《大學》中有“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道”就其本質來說就是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
“術”是人遵行自然法則的做事方法和策略,比如戰術、技術、騙術等,是手段是技巧。
對于“道”與”術”的關系,老子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
那么,在兒童教育中,什么是“道”,什么是“術”呢
——道——
愛、尊重、理解、包容是“道”,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也是“道”,人性的真善美等都是兒童教育中所要注意的“道”。“道”既是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原則,也是我們千方百計傳遞給孩子的感悟。
“道”可以讓你明白問題的本源,可以觸類旁通,從而可以自己創造方法來解決問題。
比如說面對孩子不喜歡吃蔬菜的問題,如果為孩子為什么不喜歡吃蔬菜,這就是對“道”的探索。
當我們明白了孩子為什么不喜歡吃菜的內在原因,是身體原因還是心理原因,我們就能針對性的創造方法解決它們。
需要注意,每個家長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道”,但這個“道”是“真道”還是“偽道”,就需要家長仔細甄別了。“偽道””一般是家長在自己成長過程中,依據傳統文化和個人經歷產生的,它們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所以家長自己無法辨別自己“道”的真假。但是“偽道”依然承載的是“道”的作用,家長會相信“偽道”,從而可能會采取錯誤的“術”。“偽道”也能傳承,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父母相信什么樣的”道”一般孩子也會信奉什么樣的“道”。
——術——
家長通過各種方法技巧來教育孩子,這些具體表現出來的手段都是“術”,共情、打罵、表揚等就是“術”。
比如同樣面對孩子不吃蔬菜問題,如果問怎樣讓孩子多吃蔬菜,這則是家長對于“術”的追求。
“術”的方法簡單直接,可以方便人直接拿來用,但是“術”的應用比較窄,只能解決對應的問題,當你遇到新的類似問題時,你可能又無能為力了,又要尋求新的“術”了。
同時“術”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建立在不同“道”的基礎上的”術”,產生的結果就有對錯之分了。比如說孩子隨手扔垃圾,如果父母是建立在自己方便自由的”道”的基礎上,那么家長會贊同鼓勵孩子;如果父母是建立在愛護環境關愛他人的“道”的基礎上,那么家長會糾正。
我們為什么要研究兒童教育中的“道”與“術”
因為“道”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孩子,幫助孩子更加健康優秀的成長。
只有當我們明白了兒童的生長規律,我們就能理解孩子的叛逆期,就能理解孩子的頂嘴抵抗,從而用正確的“術”來解決問題。“術”只有在“道”的指導下,才能發揮正確的作用。
比如孩子玩泥巴把自己衣服弄臟了,如果讓孩子明白自己錯了,“術”的解決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可以批評教育,也可以打罵教育,還可以講“道”理,等等,“術”很多。但如果我們沒有“道”的指導,那么我們可能采取的“術”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名不正則言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