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管理學和學習數學非常不同,管理學是特別講究知行合一的學問,一個人的過往人生經驗的豐富性對他學習管理學非常重要。所以剛上大學的、人生經驗單調的同學在學管理學的時候只能學個皮毛,常常在多年以后的某天想起發生的某件事情,在想起書本上的某個道理,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個意思,頓時覺得當時自以為的懂了其實只是皮毛。
因此很多人在剛上大學學習管理學之處有些優越感,想到之后的就業卻心里發虛,因為不可能有企業一開始就招你去當領導,都得從基層做起,那你到底學了些什么呢?你和其他人有什么區別呢?每當被問起這個問題,他們總感覺書本上的知識在離自己遠去。
那管理學教些什么呢?
通常管理學的教學會分為:人、團隊、組織、客戶、戰略、競爭、激勵、變革這么幾個模塊,但最后對于大多數人能把“人”這個模塊參透就受益匪淺。因為這個模塊大家或多或少還能聯系一下自己的親身經驗,能摸到一點東西。其他的模塊更只能是紙上談兵,如同云里霧里。
管理學第一步是了解人性,人的欲望,快樂,痛苦,需求,動機。一切人類協作和財富創造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但人生經歷太少的人哪里能夠深刻了解這些?沒有經歷過人生的挫折,哪里談得上了解人生的痛苦?沒有經歷過迷茫,哪里談得上了解人生的動機?
學生在學校學的永遠是個皮毛,嘴上說著高大上的術語卻很難聯系實際,更不要說辨識知識的使用范圍和缺陷。而已經工作的很多人常常跑到另一個方向,靠著一些俗語來了解人性,沒時間看書,或者對書本知識嗤之以鼻,陷于具體的凌亂雜事而無法站得高一點,抽象一點總結事物,或由于認知水平有限,得出所謂的個人的“管理經驗”,實則離真相太遠,難登大雅之堂。這和前者形成截然不同的兩種氣質。
那學管理學的人應該有什么不同?
理論聯系實際
所以管理學是一門常學常新,需要反復學習和實踐的學問,不同的學習階段有不同的感悟。每個人的學習過程各不相同,先有理論框架還是先有社會經歷各不相同。重要的是開始學、開始用、開始思考。
對于現實世界的人和事,腦中沒有知識框架,看到了如同沒看到。另一方面,一味填知識,無視現實就是在搭建空中樓閣。理論和實際不可偏廢。
為人處世、待人接物
管理學學的是人與人是怎么分工協作的,人是怎么組織在一起的,這就要求我們對人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心理學上的“達克效應”、“自我決定理論”“窄化效應”和“情緒勞動”都是我們分析和認識人的工具。也要求我們對人們常說的“拍馬屁”、“抱大腿”有更深的理解,這些東西有著現實的必要性,卻未必是最好的方式。
個人與個人的溝通交流是最基本的協作單元,那就要求我們對和他人的溝通交流有更深的理解,同理心,換位思考的能力要比別人強,甚至“換人思考”。他人對我們的評價應該是“靠譜”,溝通順暢,協作順利。
所以學了管理學不能光體現在談論所謂高大上的組織,戰略等東西上面,得落實到和人的切實交往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