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夏洛特煩惱》中,夢回1998的夏洛對好兄弟說:大春,我真羨慕你。
大春,外號“大傻”盡管影片用倒敘的手法來改變了夏洛純屌絲的境遇,名利雙收的他,依然覺得,傻人傻福的大春,才是那個快樂至上的人。
王小波說得好,人最大的痛苦,是來源于對自己無能的憤怒。被稱為中國喬伊斯兼卡夫卡的王小波,是最會寫代碼的作家,也是最會寫詩的流氓戰士,在全民還在吟詩頌詞的年代,王小波用筆尖銳地諷刺那個社會的蠻夷和怪誕,在《黃金時代》后序中,他寫道:如果此書能出版,他用的是“如果”。
聰明的人在思想桎梏的年代,明顯不那么得志。痛苦嗎?無可厚非痛苦無疑。李銀河說,如果大家都認同了王小波的文字,那中國離進步就不遠了。
魯迅也是過得很苦的。在先生那個年代,稿酬豐厚,換成現在折算,可以買下北京一環內的三房二廳居室,以文為生的稿酬收入可以算是能過上非常體面的生活,但是魯迅的苦,豈能是物質上的闊綽能減輕的。魯迅的文字,悲戚之中裹著肅殺之氣,隔著千年光景也依然能聽到被捆綁的腳鏈在呲呲作響,民族大義的苦,國家悲戚的苦,太苦太沉重。
在1927年的《可惡罪》中寫道:
我從前總以為人是有罪的,所以槍斃或坐監,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為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于犯了罪。
若是滿目瘡痍地撕開傷口,你看,那入骨太深的地方竟然沒有結疤而是化膿了,但凡自己是神醫也無力回天,悲憫體恤的苦,扛上的是蒼生和子民,看得多了,若是不能順眼,只能抑郁終生或暗疾成病了。
聰明,或者說是智慧,諸如像魯迅和王小波這樣,看得太深,悟得太透,盡畢生之力亦未能揭竿起義,怎能不斷腸難捱。
唯一慰藉的是,死后長存,作品在浩瀚長河中,不曾褪色過,但終究是遺憾了點。
02.
也有一種聰明,像澈凈的庭院一樣灑滿白蓮蓮的月光,那么渴望,那么神傷。比起欲望本身更可怕的,不是沒了欲望,而是親自斬斷欲望,比如張愛玲。在給胡蘭成最后的一封書信中那清冷的一句: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張愛玲有一本書《小團圓》,講的就是她和胡蘭成的故事。
張愛玲的聰明是不動聲色的,看透的是世間炎涼和人情淡薄,如她所說低到塵埃里開出一朵花來,也如她筆下那斑斕、那錯綜的文字一樣,情不能己,卻早已熟諳世事。她死得很寂寞,活得也很寂寞,在逼仄的小巷中兜兜轉轉,突兀地了結余生。
03.
為什么會感到痛苦?
痛苦是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而這本質是少數人、寡頭派的思考產物,在大多數人深以為然并不驚奇的時候,只有很小一部分的人從中窺視到了黑暗、丑陋、瘡痍。一眼就能看出事物本身的屬性,不枉來世走一遭,卻仍然會為洞悉過后產生的自責、壓抑、無能為力的痛苦買單,能力越大,責任越重,痛苦越深。
當能力不能與責任成正比,當“眼睜睜”與“赤裸裸”變成被動、刺痛、吶喊的狀態時,痛苦就愈發加深一層。
接觸到更大的世界,也就接觸到了雙手蘸著血的痛苦。
這是聰明人的常態。
但最聰明的人,是能有自愈能力。即當自己“無所為”時,也能自我痊愈。比如,敏銳地看清這件事,但不會衍生任何與之相關的負面情緒,最多只是麻木,或者默認、接受、熟視無睹。但是假裝“目不識丁”的這類聰明人,是很少感到痛苦的,頂多稱之為精明而已。
聰明人的痛苦往往是和外界有一定心靈感應的,是和悲慟、憫人、民生的不公和命運無法斬斷關系的。這也就是聰明人和最聰明人之間的差別,聰明人是感性的,最聰明人是理智的,這點存在鴻溝,逾越了就成了兩個鮮明不同的聰明階層。
04.
當然,傻人傻福也不見得就是中二少年歡樂多,因為事物都是有相對性的,不太聰明的人很容易快樂,自然,也很容易痛苦。
不聰明的人容易滿足,極為簡單的事情都能歡呼雀躍,這點無疑是幸福的,但是不要自動混淆真相,這類缺根弦的群體,也是極為容易動怒、悲傷、不高興的。
與聰明人相比,聰明人是不忍看到世界,不聰明的人是無法看到世界。比如,王二對你說:今天豬肉又漲了5塊錢。不大聰明的人開始跳腳罵爹:龜孫子的,還讓不讓人活!但是聰明人一眼就能戳穿這背后的利益效應和不為人明知的社會現象,環環相扣,從惺忪的眼縫里,立馬能嗅到社會動蕩和民生大勢。
不太聰明的人,極為容易受到挑逗、教唆,更是經常淪為道客們的踏腳石,成為他們達成目的地的炮灰。就像一面發號施令的大旗,叫你往左你就不會往右,這種從眾心理,讓不太聰明的人心安理得,也與世無爭,但究竟缺少了點什么,我們心知肚明。
05.
不過有點還是可以承認的,有時候聰明人真不如一個樂活的傻瓜來得強。比如,王二對你說:萬萬想不到你竟然找了個這么漂亮的內人。無心之人,比如不大聰明的人,嘴里樂呵呵的笑心里洋洋得意,但凡聰明的人,自然聽出話里有話:就憑你個矮矬窮,也能娶得如花似玉?
因為無心眼,很容易知足常樂,常有大喜,也很容易混淆視聽,常有大悲,這是不太聰明的人的常態。鄭板橋說:難得糊涂。估計也是教育我們要隨遇而安,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面對一地雞毛的生活,暫時先選擇性地去茍且吧。
窮盡一生,從簡單的果腹,到至上的求知,有人,如螻蟻過隙,一生也僅僅是一個時間單位的維度,有人,如蒼鷹留痕,一輩子,就算是獨白劇,也能對白出惟妙惟肖的臺詞。聰明人和不聰明人,不只是用智商界限來衡量,有時候可能是一個人的良知。我希望自己是個聰明人,因為不想活得太囫圇吞棗,盡管聰明人多半是快樂的絕緣體。
最痛苦的,莫過于趴在井緣上看一眼再跌回深井。但是,聰明人僅有這樣的體會,就已經贏過很多人了,因為不至于這一生嚼如石蠟,活得沒有熱情,沒有奢望,沒有想象。
作者:千梗,在勇氣揚鞭的日子里,世界無比敞亮,余生要如磐石般堅定,瘡痍也歡喜。本文為千梗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