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四大名助》最新一期的節目,其中有個十二歲的女孩控訴自己的親媽隔三差五的就拿皮帶抽她,即使沒有犯任何錯誤,只要媽媽心情不好,照樣要挨打,一打就是3、4個小時,還曾經把她送到沙漠里三天兩夜不管她,讓她受盡苦頭,還說是為了她好。
這位媽媽對于女兒以及在場的人的控訴毫無悔意,甚至說:“打孩子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以前我爸也是這么打我的,不打的話,以后學壞了怎么辦?我也是為了女兒好。”
我看著這位媽媽全程一臉笑容的說著這些話,心里百感交集。作為一位母親,怎么忍心這樣打自己的孩子呢?這種打罵教育真的已經根深蒂固到每一個中國父母的心中了嗎?這是要怎樣的一種心態,才能夠讓這位媽媽滿臉笑容,略帶自豪的說著自己打罵女兒的事情呢?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幾千年來,中國的家庭教育文化中一直都少不了“打罵教育”,總覺得這樣做才是為了子女好。這位媽媽之所以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是不是因為思想里已經完全接受了這種“打罵教育”,所以即使自己小時候也慘遭爸爸的打罵,也完全沒有想過這種教育是否存在問題,而是毅然決定把這種教育方式延續到下一代身上。
我從小也是在這種打罵教育的環境下長大的,我母親心情不好的時候,只要我犯一點點小錯誤就會拿根樹枝來抽我。所以即便到現在,我也能夠記得小時候被母親打的情形。雖然母親每次打完,都會跟我說這么做都是為了我好,為了我長大后做個有能力的人。但是她卻不明白,那些打罵,非但沒有讓我記住背后的原因,反而讓我留下了心理陰影。
現在我也是一位母親,經常也會有人跟我說,小孩子不聽話,就得打,不然不長記性,以后長大了就更加不聽話。我不清楚那些給我建議的人是否也是從小接受這種打罵教育,現在又想延續到孩子身上。而我一直堅持我的想法,堅決不同意這種棍棒之下出人才的觀點。我認為理性溝通的教育才是長久可行的,能夠用語言來溝通解決的事情為什么非要動手呢?
相對來說,我認為西方教育更加人性化一些。(也許有人會說我崇洋媚外,可是我們總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能變得更好,不是嗎?)西方的教育理念,是讓孩子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幫忙改正錯誤,而中國的這種打罵教育更多的是讓孩子被動的記住自己的錯誤,然后被動的去改正。而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逆反心態,你越是強迫他去做某件事,他反而越做不好。告訴孩子什么是對錯,不如教會孩子如何分辨對錯。
也許有人跟我說,許多人都是在這種打罵教育下長大的,最后不也是一個成功人士嗎?是的,不可否認,有些人確實是棍棒之下成為了一個人才,但是那畢竟只是少部分。大多數的人,受到的身心傷害遠遠大于它帶來的好處。
這個女孩,在經過了這樣的家庭教育以后,還能夠擁有健康的心理,這實在是一種慶幸。可是也有許多小孩,因為長期遭到父母的打罵,造成心理上的陰影,變得不自信、孤僻,甚至患上自閉癥的。這樣的案例,經常發生,這些不也是做父母的需要認真反省的嗎?
很多父母選擇動手不動口的教育方式,最大的一個錯誤思想就是把自己與孩子處在對立面,沒有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立場去看待。就像這位媽媽,就說每次說教太麻煩,也懶得說,她也不一定聽得懂,還不如打來的直接有效。
其實,孩子是最聰明的了,他們總能夠從你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就知道你想表達的意思。如果父母都把孩子平等看待,多一點耐心去溝通,我相信孩子肯定都能明白父母的用心。讓孩子主動記住并改正自己的錯誤不是更好嗎?
棍棒之下出人才的教育理念早已不適用,教育孩子更應多一點耐心,多一點理解,平等對待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本文屬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