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總是讓人著迷。多少詩人留下回憶過去的美好詩篇,感慨“時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如果真的有哆啦A夢的任意門,可以實現跨時空穿越,想想都讓人心動。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我也發現很多關于記憶的特別的事情。例如失戀的人,越想要忘記讓自己受傷害的人,事實上對方的形象卻會在腦海中更清晰;經歷過創傷性事件的人,她/他的記憶和常人真的有所不同,即便是看到普通的柱子和繩子,也會聯想到“勒死”或者“撞死”這些字眼…
這些有趣的現象都引起我的好奇。我開始閱讀大量關于記憶的心理學實驗,觀看有關于記憶的影視作品,甚至自己做實驗以試圖揭開記憶神秘的面紗。
其中有些讓我印象深刻,比如有用來解釋越想忘記卻更加記憶深刻的北極熊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讓被試忘記“白熊”,實驗后,大多數的被試報告“白熊”的形象總是在他們腦海中若隱若現。心理學家把這種奇怪的現象稱為"精神控制諷刺過程"。即,如果你強迫自己做些禁欲精神訓練和自我啟發,也許到頭來只能起到反作用。"越想做好越做不好"的現實會讓你倍感痛苦。而這種有心栽花花不開的痛苦卻理直氣壯地折磨得你痛不欲生。這個實驗也給們一定的啟發,生活中的一些不開心的事情,還是要去勇敢面對,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只有真正的放下了,才會逐漸減少想起這件事情的頻率,也就一點點將這些往事丟在時間的長河里了。
然而閱讀關于記憶的零碎的小知識對我來說雖然有趣卻好像并不過癮,直到我拿到了這本《追尋記憶的痕跡》,一口氣讀完,大呼快哉!書中不僅詳細記錄了記憶的各種重要研究成果,而且為了讓這些成果更加易于理解,還對相關基礎知識做了講解,更容易理解。同時《追尋記憶的痕跡》也是一本關于奧地利不光彩史的記載,也是作者本人的一本特殊的傳記,也能帶給人很多啟發。
《追尋記憶的痕跡》
·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自傳
《追尋記憶的痕跡》埃里克·坎德爾在開篇中寫道:“記憶總是讓我著迷。想想吧,你隨意就能回想起自己進入高中的第一天、第一次約會、第一次墜入愛河。回憶這些往事時你不只是記起了一件時,你還感受到了這件事發生時的氛圍——景象、聲音、氣味、社會環境、時間、談話內容、以及情緒基調。回憶過往就是一趟心理時間旅行,我們得以擺脫時空的束縛,在完全不同的維度里來去自如。”
《追尋記憶的痕跡》作者埃里克·坎德爾,1929年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1952年本科畢業于哈佛大學歷史與文學專業,1956年在紐約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目前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坎德爾是一個出生在平民家庭的猶太難民,童年時期經歷的恐慌、窮困、羞辱和恐懼,也決定了他之后的人生。早期的坎德爾癡迷于奧地利和德國的當代史,之后又癡迷于精神分析。直至他50年的科研生涯里,逐漸形成了新心智生物學。這部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自傳有足夠的理由激勵每一個奮斗的年輕人。
·學術研究者必讀
《追尋記憶的痕跡》主要圍繞坎德爾的科研生涯進行記錄,如果你是一名學術研究者,那么這本書對你來說再合適不過了。如何選出一個自己感興趣又有研究價值的選題,如何查到有用的文獻資料,如何設計實驗流程、挑選合適的被試——坎德爾在書中所記載的科研過程將會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坎德爾還非常鼓勵年輕的科學家去不斷學習新事物,他認為一個人不應該害怕嘗試新事物,他鼓勵工作中的年輕人要本能地跟隨自己的興趣,激發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是找準能夠長期研究的一個或一組相互關聯的問題,堅持不懈地研究下去,一點點去攻克難題,直至獲得成功。
坎德爾本人也是通過跟隨直覺,聽從本能和無意識的召喚,放棄了成為一名歷史學家或者精神分析師,最終成為一名偉大的新心智生物學家,也由此發現了科研的樂趣,度過了一個無比愜意的人生。全書一共550頁,每一部分都會讓人受益。
·用生物學的視角看待感性的世界
《追尋記憶的痕跡》中坎德爾介紹了很多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實驗,用生物學的視角來解釋各種心理現象。 坎德爾很擅長對復雜的知識作以通俗易懂的講解,即使是沒有相關科學背景的人讀起來都很容易。
例如在1933年,坎德爾第一次把注意力轉向良性老年健忘,即阿爾茨海默病。韓劇《我腦海中的橡皮擦》中女主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癥后開始失憶,每天醒來,她會不認識身邊這個男人,幸運的是,每天晚上臨睡前她會發現自己又愛上了這個男人。在感性的藝術創作中,《我腦海中的橡皮擦》讓阿爾茨海默癥具有了更浪漫的含義——如果沒有了回憶,愛情還有什么意義。
然而在《追尋記憶的痕跡》中,坎德爾用嚴謹的實驗對阿爾茨海默癥進行了科學研究,讓人類可以更好地理解這種形式的失憶。他通過查閱資料發現這種障礙與海馬體損傷帶來的一種記憶缺陷具有相似的癥狀,只是嚴重程度不一樣。病人很難把新的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
為此,坎德爾和同事開始用小鼠開發了一個自然發生的模型用于研究阿爾茨海默癥。實驗結果證實了年老動物中依賴海馬體的學習的退化,至少部分是由長時程增強后期階段中與年齡相關的缺陷導致的。這也就是說,良性的阿爾茨海默癥是可以有辦法治愈的。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好消息,也給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帶來了福音,今后的生物制藥或者其他干預方法可以用于病癥的早期預防。
《追尋記憶的痕跡》用生物學的視角揭開了感性世界的面紗,對很多知識有了追蹤溯源的描述,讓人感受到理性的光輝。
時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如今我們再讀這本《追尋記憶的痕跡》,不禁為坎德爾等所有科研工作者為科學事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而感動,科學需要嚴謹需要不斷地試錯,再次向這本50年來心智研究領域所取得的非凡科學成就的科學史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