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想法大贊,救窮不救富是現今仍應提倡的救濟思想。
冉子(冉求,冉有)不知是人太老實呢還是一心想巴結公西赤,人家出使齊國輕裘肥馬,明顯不差錢嘛。他居然幫人家老娘申請救濟糧,還一而再,再而三的要追加數量,甚至遠超孔夫子批準。
在公冶長篇5.8中孟武伯問..仁乎?...“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正好涉及本文中3位男士:孔子、冉子、公西赤。公西赤按照孔夫子的說法當使者正合適他的工作,而冉子完全不符合孔夫子的眼光,如果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遇到一個冉子這樣大手大腳的管家,還講仁呢,立刻把人家家底敗精光,集體喊餓去吧。
說明老夫子看人的眼光不怎么滴,時靈時不靈。看事的眼光倒是蠻準,孔夫子自己都不是富人,有必要給富人錦上添花嗎?
【原文】
6?4 子華(1)使于齊,冉子(2)為其母請粟(3)。子曰:“與之釜(4)。”請益。曰:“與之庾(5)。”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6)急不濟富。”
【注釋】
(1)子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2歲。
(2)冉子:冉有,在《論語》書中被孔子弟子稱為“子”的只有四五個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與米連用時,粟指帶殼的谷粒,去殼以后叫做米;粟字單用時,就是指米了。
(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約等于六斗四升。
(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周:周濟、救濟。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谷米。孔子說:“給他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的人。”
【評析】
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這是從儒家“仁愛”思想出發的。孔子的“愛人”學說,并不是狹隘的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認為,周濟的只是窮人而不是富人,應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這種思想符合于人道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