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身邊總會存在這樣的人:上學看起來不努力卻總能拿高分,玩的不比自己少的朋友卻總是在很多方面成就要比同儕大的多。
《暗時間》這本書給了我答案。
所謂的暗時間是指人在思考過程中進行的邏輯推理,推理能夠深入理解事物,它不會因為我們在做別的事情而停止,占據人一生中很大的比例。
你在走路、買菜、洗臉洗手、坐公車、逛街、出游、吃飯、睡覺,所有這些時間都可以成為暗時間,如果能夠加以充分利用進行思考、反芻消化平時看和讀的東西,讓你的認識能夠脫離照本宣科的層面。
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時間,日積月累起來就能夠形成巨大的累積效應。這也是為什么那些看起來不怎么努力,卻總是能夠取得較高成就的人多數所具備的素質。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個個沙漏,里頭裝著的沙子是相當的,不同的是有些人的沙漏頸部較細,有些人的沙漏頸部較粗,那些頸部較細的沙漏能夠抓住每一粒時間之沙,雖然沙子的總量一樣,但相對卻擁有更長的生命。
那么如何運用暗時間提高記憶和學習的效率呢?
我們常說,你所擁有的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得多少,而是在于它是否能在恰當的時間被提取出來。
如果說你記了很多東西,但是它們不能在你想要用的時候被恰到好處的想起來,那么這些記憶就像記憶海洋里的信息孤島,雖然被短暫的記錄在大腦中,如果長時間不被調取使用,那么就會被漸漸遺忘。
有沒有什么方式能夠有效地提高記憶與學習能力呢?作者認為是有的:我們在記憶的時候將許多線索,如當時的場景、問題的背景、甚至所處的語言環境、空間位置,一并編碼進了記憶。
事后這段記憶能否被提取出來,嚴重取決于提取線索是否豐富,以及在回憶的時候是否重現了記憶時的線索。
如何有效從日常經驗中總結知識,以及如何能夠真正學以致用,使知識在你需要它的時候自動從大腦中蹦出來,而不是搜腸刮肚半天沒有頭緒呢?作者提供了5個辦法:
第一:養成習慣,經常主動回顧一段時間學到的東西。
這不僅有利于鞏固長時的記憶,而且一段時間之后的回顧你可能已經因為學習新的知識從而對原先的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看法,通過回顧可以整合新舊知識得到新的啟華。
第二:創造回憶的機會。
比如經常和別人討論或者講給別人聽。你和朋友討論交流,說一段時間總結的東西,這樣別人學到了新東西,你也從別人那里學到了新東西,并且在彼此表達的過程中都強化了自己的記憶和理解,因此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再比如經常整理自己的筆記。如果你沒有做筆記的習慣,那么最好從現在開始。整理之前的筆記不僅能鞏固已經淡化的記憶,而且給你重新審視知識的機會,加深大腦的印象,讓信息更容易被調取。
第三:設身處地“虛擬經歷”別人經歷過的事情。
對于經驗知識的學習來說,光是看或聽別人說還不夠,往往到了自己就想不起來,結果就是你雖然學到了知識,它卻不會在恰當的時候,從你的大腦中蹦出來,屬于死的知識。為什么會這樣?
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別人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在大腦中的加工方式是不一樣的。別人撞墻你也許不僅不疼還會幸災樂禍,自己擦破皮就齜牙咧嘴;別人糟糕的事情似乎永遠不會發生到自己身上。
一個彌補的辦法在于努力設想自己處于別人的境地,經歷別人所經歷的事情感受它們。使它們和你的情緒記憶掛鉤。由于我們真切地設想了自己處于這種場景當中,我們是第一人視角,所以當以后遇到類似場景的時候就容易回憶起當時的感受。
第四:抽象和推廣。
如果一件事情就是一件事情,那么我們永遠也無法學習到未來的知識,結果就是每堵墻都要自己去撞一遍試試硬度。人類大腦最杰出的能力之一就是強大的歸因推理,就是將特例中得到的規律推廣到一般情況。
同樣在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也別忘了將問題投向一下,剔除不相關細節,使問題也從一個特定的分歧往上抽象,從而碰到之前泛化過的結論。
第五:聯系/比較自身的經歷。
將別人的經歷或通過閱讀和觀察得來的經歷和自身的經歷進行比較。常常能夠得到非常有價值的結論。
比方說我之前做過某件事情,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失敗了。有一天我看我看到或閱讀到某個人做類似或同樣的事情。她成功了,我通過比較,人的差別可以比較靠譜的推測道。到底是什么導致了我們成功概率的差異。
當然觀察閱讀,并別忘了帶著你的理性去審視,弄清娛樂是娛樂,知識是知識。如果你想真正得到一些知識,最好過濾一下你的信息,否則你只是在別人的思考中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