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的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復,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亞里士多德
習慣是可以打破的,而且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
發(fā)射宇宙飛船,前提是必須先擺脫強大的地球引力,為此在剛發(fā)射的幾分鐘,即剛升空時的幾公里消耗的能量比之后幾天幾十萬公里旅程消耗的能量還要多。——習慣也一樣有極大的引力。要根除做事拖沓、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或自私自利這些根深蒂固的不良習性,僅有一點點毅力,只做一點點改變是不夠的。
起飛需要極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脫離了引力的束縛,就會迎來廣闊的自由天地,創(chuàng)造出高效能生活所必需的凝聚力和秩序。
一、習慣的定義
習慣:知識、技巧、意愿相互交織的結果。
知識是理論范疇,指點“做什么”和“為何做”。
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
意愿促使“想要做”。
要養(yǎng)成一種習慣,三者缺一不可。
習慣的培養(yǎng)需要三方面的努力:為人和觀念的改變是螺旋式向上的過程——為人改變觀念,觀念反過來改變?yōu)槿耍绱朔磸脱h(huán),螺旋式向上成長。通過在知識、技巧和意愿三方面的努力,我們可以突破多年思維定式的偽保護,使個人和人際關系效能都更上一層樓。
二、成熟模式圖
本書所講七個習慣并非零落、分散的心理法則。它們符合成長規(guī)律,提供了開發(fā)個人和人際效能的漸進、連續(xù)和高度整合的方法,讓我們依次經歷“成熟模式”——由依賴到獨立,再到互賴,不斷進步。
- 幼年時我們完全依賴他人,需要他人的指引、養(yǎng)育和供給,否則最多存活幾個小時或者幾天
↓ - 經年累月后,我們漸漸在身體、智力、情感和經濟方面變得獨立,直到有一天終于能夠很好地照顧自己,能夠自我管理和自力更生
↓ - 在不斷成長與成熟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認識到自然界的互賴關系,生態(tài)學不但支配著自然界,也支配著人類社會。我們還會發(fā)現,人性的較高層次必須通過人際關系體現,人生也是互賴的
生理發(fā)育成熟不表示智力或情感也同樣成熟,反之,生理缺陷并不代表智力或情感發(fā)育不足。
成熟模式圖:即人類成長的三個階段,分別為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
依賴期: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你為我的得失成敗負責。
獨立期:以“我”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負責,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權選擇。
互賴期:以“我們”為核心——我們可以做到,我們可以合作,我們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創(chuàng)前程。
1.生理上
- 生理上無法獨立的人,需要別人幫助。
- 生理上獨立的人可以自食其力。
- 生理上互賴的人,可以自力更生,但也明白合作會比單干更有成效。
2.情感上
- 情感上不能獨立的人,其價值和安全感都來自他人的看法,一旦無法取悅別人就會極度沮喪。
- 情感上獨立的人信心十足,能自我管理,不因他人好惡而影響自我價值評價。
- 情感上互賴的人,能充分認識自己的價值,但也知道愛心、關懷以及付出的必要性;
3.智力上
- 智力上無法獨立的人需要他人幫忙思考和解決生活中的大小問題。
- 智力上獨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想象、思考、創(chuàng)造、分析、組織與表達的能力。
- 智力上互賴的人懂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只重獨立并不適于互賴的現實生活。只知獨立卻不懂互賴的人,只能成為獨個的"生產標兵",卻與“優(yōu)秀領導”或“最佳合作者”之類的稱呼無緣,也不會擁有美滿的家庭、婚姻或集體生活。
但只有獨立的人才能選擇互賴,尚未擺脫依賴性的人則無此條件,因為他們無論在品德還是在自我把握方面都尚有欠缺。
本書所講七個習慣:123著重在如何自我約束,由依賴進步到獨立。456講授團結、合作與溝通。7涵蓋了其他六個習慣,談的是自我更新——在人生的四個層面上實現平衡而有規(guī)律的更新。(七個習慣的層次結構見下圖)
三、效能的定義
本書介紹的七個習慣都能產生高效能,因為他們基于原則,效果持久,是品德的基礎,能幫助你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把握機會,不斷學習并結合其他原則以實現螺旋向上的成長,并且以符合自然法則的思維定式為基礎。
“產出/產能平衡”原則(P/PC Balance):P——希望獲得的產出;PC——產能,及生產的資產或能力。
人類所擁有的資產,基本上可分為物質資產、金融資產及人力資產三大類。
物資資產:產出——功能,產能——維護物資質量
金融資產:我們最寶貴的金融資產就是賺錢的能力。如果不能持續(xù)投資以增進自己的產能,眼光就會受到局限,只能在現有的職位上踏步,每天忙忙碌碌,既在經濟上受制于人,又擔心職位不保。
效能在于平衡。一味重視產出會導致糟糕的健康狀況、損耗的機器設備、透支的銀行存款或破裂的人際關系。而太過維護產能,就如同一個每天長跑三四個小時的人,宣稱可以因此多活十年,卻不知大好時光都在跑步中流逝。又好像那些只知念書、不肯生產的人,坐享別人的金蛋,自己永遠不敢面對現實。
唯有在產出與產能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實現真正的效能。雖然你常會因此面臨兩難選擇,但這正是效能原則的精髓所在。它是短期利益與長期目標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