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武志紅的心理學課》。
我們這一周的主題是“權威期待的力量”,今天是第一講“羅森塔爾效應”。
上一周,我們講了自我實現的預言,意思是我們自己說的話,就像是生命預言一樣,在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其中的一個故事是說,一位女士認為“男人都不是好東西”,不停地用自己的行為去推動這個預言,以此證明“我是對的”。我相信有敏感朋友會看到,這位女士的命運,就像是一種輪回,她的爸爸打她媽媽,而她的三任丈夫都打她。
那么,所謂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會不會是這樣一種東西:在我們童年的時候,我們從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主導的經歷中總結出了一些話,成為了自己的認知。而因為自戀的心理機制,我們不斷地去追求“我是對的”,我的認知是正確的,那這些話很有可能就預言了我們未來的人生。
的確是這樣,所謂命運,就是這樣的東西。我們那些不太積極的自我預言,常常最先來自于別人對我們的預言。
這就要講講心理學里的一個名詞: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
先來解釋它的第一個名字,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性格很孤僻,喜歡獨居。他非常寂寞,就用象牙雕刻了一個美女,還愛上了這個雕像,祈求愛神阿芙洛狄忒給這個雕像生命。愛神被他的誠意感動,答應了他。皮格馬利翁得償所愿,娶了雕像美女。
這看來是一個妥妥的宅男夢啊,找一個完全符合自己想象的美女為伴,而且竟然還實現了。
這個古希臘的神話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由來,這個名詞的意思是,如果你對一些人賦予強烈的期待,這份期待就會奏效。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用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這個實驗發生在1968年,羅森塔爾帶助手們來到一所鄉村小學,在一到六年級各選了三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后,他把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給了校方,并叮囑他們要保密,免得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這個名單占了學生總數的20%,但其實,校長和學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單上的學生都是隨機選的,羅森塔爾根本沒有去看這個測驗的成績。
奇妙的是,8個月后,情況果然有些變化。在針對這18個班學生的測驗中發現,上了名單的那部分學生,成績普遍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變得更強。
面對這個結果,羅森塔爾提出了一個詞,叫“權威性謊言”。他認為,他對于校方來說是權威,而校方對于學生來說也是權威,將“你最有發展前途”的“謊言”傳遞到那些作為實驗對象的學生身上,最終這些學生果然變成了這樣的人。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這些學生并沒有得到明確的語言信息,來告知自己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人,是老師們通過情緒、態度影響了他們。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
在這里,還得跟你補充一個背景。在做這個實驗前,羅森塔爾先拿小白鼠做過實驗。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A組和B組,先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你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接著告訴B組飼養員說,你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后,羅森塔爾對兩組老鼠做穿越迷宮測驗,結果發現,A組老鼠的表現顯然比B組老鼠要好。
聽完小白鼠的實驗和學校的實驗,你會發現,權威的期待,可以強有力地影響人和動物。這個發現,被羅森塔爾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但因為是他做的實驗,所以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背景補充
小白鼠,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用的最多的實驗對象,于是針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一個攻擊就是,你怎么可以將從小白鼠中觀察到的規律引申到人身上?
我在北大讀心理學系本科時,學習過拿小白鼠、青蛙、兔子與猴子等動物做過實驗。小白鼠和青蛙會被各種對待,而猴子和猩猩則只是觀察它們的行為。曾經一只猴子還跑到未名湖北邊的樹林中,好一段時間后才找回來。
這里,我要告訴你,并不是所有人的期待都能對一個生靈發揮重大的作用。在羅森塔爾的實驗中,都是權威的期待發揮了力量。
什么是權威?就是有權力,有威望,有資源的那一方。
像在小白鼠實驗里,飼養員對小白鼠有巨大權威,因為他們可以決定小白鼠的飲食,甚至生死。
而在學校實驗里,校長和老師對學生有巨大權威,因為他們可以評判一個學生的資質。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權威,是父母。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作用甚至可能達到皮格馬利翁的神話級別。
關于我的故事
接下來給你講講我自己的故事。我名字中的“紅”,不是因為生在紅色年代,而是在我出生后,我父親夢見,他在地里撿了一塊紅寶石。
因為我出生之前家境非常貧窮,而在我出生之后情況開始好轉,所以我父母認為,是我給家里帶來了鴻運。其中一個例證是,我出生那年,他們買了那個時代的“三大件”,也就是自行車、衣柜和縫紉機。
這其實是一個典型的“權威性謊言”。之所以那年買了三大件,是因為他們之前一直在攢錢。這些財富是他們創造和積累下來的,但他們卻欺騙自己,把這些好事都歸因到我這里,覺得是我帶來了家庭的鴻運。
我父母甚至還覺得,全世界好像都在配合我似的。因為家里窮,所以遇到我升學這樣的大事,就額外需要錢,每當這個時候,總會有好運降臨。要么是借錢很容易,要么是家里的母豬生小豬了,生意突然變好了,等等。
他們的這種認為和期待,可能從我出生前就已經開始了,之后一直持續著。這樣的期待進入到我的潛意識深處,成為了我自身的一部分。
我也果真如他們所愿,成績一直都非常好,而且學得很輕松,最終從一個貧窮農家的孩子,走到了今天。
這些事情聽上去,像有命運在安排,因為這些改變都不是自己可以直接操控的力量,但就像羅森塔爾的實驗結果顯示的那樣,這可能是我的父母有強烈的期待,結果得到了回應。
所以,你對孩子有什么樣的期待,發出了什么樣的預言,對他的成長是一件非常關鍵的事。
你可能會聽過這樣一個說法,孩子如果能從父母那里獲得5000次夸獎,那么他就能獲得自信。但在這里,需要跟你說明的是,我的父母并不是通過言語影響的我。他們雖然從來不否定我,但也很少夸獎我。
甚至,關于那個紅寶石的夢,還是我三十歲以后才從父親那里聽到的。他們很少對我說,我是家里的福星這樣的話。
但他們卻打心眼里這么認為,這種態度、情緒和潛意識的影響,遠遠的勝過語言。
自信的形成
以前,一個中央電視臺的哥們常常問我:你怎么從來沒有因為你是農民的孩子而自卑過?
當時的我,雖然已經是心理學系的研究生了,但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心理學頭腦,所以反問他說:我干嗎要因為這個而自卑?
這問題放到現在,我就可以回答說:我之所以不怎么自卑,是因為父母最初對我的積極期待,讓我有了基本的自信。
自信,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這樣的自信,我常常能在人生的關鍵時候爆發出力量來。
但這份自我實現的預言,或者說自我期待,其實本源上,是來自父母這個權威的。他們對我的這份相信,內化到我心中,就形成了所謂的自信。
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樣你就會知道,你那些所謂的“我的想法”、“我的認識”、“我的自我感知”,其實很少是單純地來自你自己,很多時候往往是來自權威的影響,特別是父母這樣的生命最初的權威,給你的。
當你理解了這個道理之后,那些頑固的自我意識,像什么“我是誰”、“我是怎樣的”等等,就都會松動,甚至會改變了。
而當自我意識改變后,你會看到,你的外在命運也會隨著改變。
今日得到
最后,來總結一下,你今天學到的關鍵知識:
第一,在我們童年的時候,我們從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主導的經歷中總結出了一些話,形成了自己的認知。因為自戀的心理機制,這些話很有可能就預言了我們未來的人生。這就是權威期待的力量。
第二,“權威期待的力量”在心理學里有個專有名詞——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
第三,自我實現的預言,源頭很有可能是權威對我們的期待。
延伸閱讀
“實驗組”、“對照組”、“隨機與顯著差異”,是「實驗心理學」的一些概念,當實驗者要考察某一變量會帶來的影響時,就會將這一變量影響到的組設為“實驗組”,而這一變量沒有發揮作用的組設為“對照組”,以此來考察這個實驗變量的影響。
譬如羅森塔爾效應中,實驗變量就是“權威性謊言”,給校方的名單就是實驗組,而沒有列入名單的則是對照組。
挑選列入實驗組的名單時,使用的是隨機方式,也就是完全無序的,這可以通過擲骰子的方式,也可以通過隨機數來挑選。
實驗心理學發布結果時,會使用“顯著”一詞。如羅森塔爾的實驗中,權威性謊言是自變量,而因變量則是測試成績,當測量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成績時,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平均成績差,達到統計學上的一定水平時,即為顯著差異。
我在大學時,對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和生理心理學等科學主義路線的心理學一直缺少感覺,但對社會心理學、心理咨詢與治療等現象學路線的心理學則非常喜歡,覺得其中有無窮無盡的可探究之處,并且可以直接因為體驗到一些東西而導致改變。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開端,而同時期的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則開啟了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他因此被視為“科學心理學之父”。
雖然心理學界總有人想把馮特的地位列在弗洛伊德之上,甚至將弗洛伊德的學問視為“偽科學”而徹底抹掉,但弗洛伊德對心理咨詢與治療、藝術、文學與影視等方面的影響力,遠勝過馮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