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痛苦的來源是什么?
沒錢?沒對象?欲求不滿?
有很多痛苦,其實我們是可以接受的,對么?
我們每天最痛苦的事情,其實應該是對抗自己。
即: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明明自己改變一下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卻一直沒有改掉,然后自己痛苦,糾結,其實我們面對的最大的障礙,是自己的習慣。
很多時候,遇到的問題讓自己難受,痛苦,我們也知道是自己的原因,也一直在掙扎,但就是無法擺脫。
懶惰、拖延癥、社交恐懼、自私自利、易怒……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痛苦,我們自己也知道這是有害的,但就是因為自己搞不定,做不到,所以痛苦。
但是啊,你的懶惰是別人的事情嗎?你社恐是因為別人嗎?你拖延癥是因為別人嗎?你的習慣是別人的事情嗎?這是別人的問題嗎?難受的核心原因也在此,我們最大的痛苦來源于自己,自己的習慣,并且,要改它,好難受。
一下子改不過來,好難受。立志要改變,過了兩天之后,又來說:“我不敢,我改不掉。”
為什么改不掉?
還不是因為“習慣”嘛。
習慣都是自己養成的。旁觀者說“你改不就行了?”多輕松,但問題是“臣妾做不到啊!”所以難受啊。做得到還難受什么?
沒人愿意自己一直這樣下去的,但問題是做不到啊……
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的壞習慣?
1.凡事不動腦思考,憑感覺
其實很多問題只要自己多想想,多動腦筋都可以解決的,都不會有太多麻煩,但是就因為不愛動腦思考,做事憑感覺,一開口就是問別人“怎么辦?”只會去問別人尋求結果,尋找答案。
2.容易沖動,情緒化解決問題
平時經常看到一些人這樣標榜自己:“老娘今天心情不好,所以不去了,不干了……”
所有事情,不想做的理由就是心情不好,所以“狀態不佳”,心情不好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今天出門被老媽罵了/被領導訓了/跟同事吵架……等等這些問題,其實跟你現在要處理的事情沒有一點關系,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但是有的人卻把這兩件事強行聯系到一起,就是因為處理不好情緒,習慣情緒化解決問題。
把這件事帶來的“心情不好”帶入下一件事情,然后心情永遠都不好。
3.懶惰,不愿意付出行動
一個人懶不懶,看他的坐姿就知道了,有的人還說出口不嫌丟人的“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絕不坐著”,一坐下來,有條件就葛優躺,沒條件就弓著背,你要去跟他談理想,談事業,談沖勁,絕不可能的,我不信一個一坐下來就葛優癱的人會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因為人的心理和形體語言是匹配的。
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還有要求。你懶,不想干,可以,但是別提要求啊。一個自己有勞動力能工作的人,憑什么啥都不干張口就喊“我要吃飯”?
說“我就是懶,我就是不想干”的人,相當于在說自己蠢,說自己是個loser。
你現在每一刻的懶,都是以你將來翻倍的痛苦為代價的。
4.自私自利,心里只有自己
自私自利就是一種習慣,也是養成的,是家庭教育和社會結構使然。注意觀察,你會發現那些家里六個大人對一個獨生小孩兒的家庭,因為大人寵愛,什么都讓給小孩兒,所以小孩兒的心里意識里就只有自己,不愿意跟人分享,不懂分享,還只會關心自己有沒有得到。
這只是小孩兒的自私,大人的自私就很奇葩了,一個男生來咨詢我們,說自己社恐,不會跟人交流,交流起來也不自然,所以沒有朋友,不知道該怎么辦,然后問他“為什么會這樣?”他說“因為每次約女孩兒出去都是吃到自己不喜歡吃的,又因為不是自己買單,所以不敢點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那你跟別人相處呢?”“跟別人相處也是一樣啊。”“你就沒有想過要請別人吃嗎?”“請別人要花錢啊,我現在還是學生,用的都是家里的錢,能省一點是一點。”(……此處應有一萬只草泥馬奔過)他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自私的問題,只是來說自己無法融入人群,我覺得這已經不能說是社恐了,也不是自閉,也不是自私,就是個腦殘。
這就是自私的代價。
5.混亂無序,生活中缺乏條理
平時做事感覺迷茫、慌亂,其實跟一個人自身的生活秩序缺乏條理有關。
在學生時代,有的人做完作業就喜歡把筆和書隨手一扔,養成了壞習慣之后,對思維也形成了影響,帶到工作上,就會出現隨意性,做事馬虎,按照無條理的習慣解決問題,所以工作效率不高,做事混亂。
6.三分鐘熱度,不能堅持
大家都喜歡給自己喊口號,然后進入三分鐘熱度狀態,給自己定立的目標從來都沒有實現,因為這些口號本身從來就不具備實現的條件。
我們都知道:做事,只有做完了才知道結果。而三分鐘熱度就是每件事才剛剛起步,你就“想著要結果”或者“中途就要看到結果”那肯定是不現實的,然后就容易放棄,半途而廢,然后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也是這樣,做事情沒結果,從來沒有做成過一件事,必定會打擊你的自信心。
很多人就是因為三分鐘熱度,剛開始就不堅持,到后面就是自暴自棄,于是就會說這樣的話:“反正都這樣了……反正沒有結果的……我也做不好,干脆別做了……”做事情得不到好的結果,所以自暴自棄,喪失自信,這也是三分鐘熱度的危害。
7.缺乏自信,遇到問題退縮
除了三分鐘熱度之外,還有一個壞習慣會阻礙我們的堅持——沒有讓自己感受成功一刻的幸福喜悅。所以一遇到問題就只會退縮、逃避,像鴕鳥一樣把頭埋起來。
當你養成了這個習慣之后,對所有事情都會找借口,最后養成遇事退縮和放棄的習慣。
8.缺乏責任心,不懂把事情做好
缺乏責任心,說這個人做事應付了事還算好的,有的人卻能拖就拖,能放就放,能不做就不做……這不是什么拖延癥,有的人就算知道事情很重要,還是會特別的不在意,特別是對別人的事情,特別不在意,甚至對自己的事情,有的人也是十分缺乏責任心。
從來沒有想過把事情做好,沒有所謂的結果,沒有責任心,生活里也會過得特別的將就,其自身也不會有向上的動力。
為什么如此多的壞習慣,我們都知道它們不好,卻總也改不掉?
1.在根本上,缺乏目標體系
其實無論對習慣還是對生活其他事,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對“目標”這一塊兒十分迷茫?沒有具體方向?
平時養成壞習慣,就是因為缺乏目標體系。當你心中有具體的目標體系的時候,你是懶不下來的,也不會隨隨便便放棄,責任心也會隨之而來,因為你知道你的目標沒有達成。
比如你說“吃完飯后要多運動”,這是口號,但是具體到“今天吃完飯之后下樓走100米”,這就是目標。再擴展到其他方面,當你不斷的強調這個目標一定要達成的時候,給自己具體量化的指標,最后這件事會很容易達成。目標體系會更直接有效地指導我們的行為。
2.建立了錯誤的自我舒適區
“懶”,多容易啊。懶下來舒服嗎?舒服。因為“懶”就可以少干活兒啊~
“自私”,多容易啊。自私就就可以得到,總是感覺自己可以竊喜……
“放棄”,多容易啊,放棄就可以不堅持了,不堅持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多好啊。
但是,這些舒適區的直接反應就是——不可持續。
一旦懶下來,接著就是被罵。私自,就沒人跟人玩。容易放棄,就會被人鄙夷。但是在生活里,你就是這樣的,而這種錯誤的自我舒適區往往都是不舒適的。
3.缺乏有效的生物獎勵機制
做事的時候習慣于懶、三分鐘熱度,是因為做這些事之后你沒有得到好處,所以容易半途而廢或在一開始就干脆不做。你覺得“鍛煉好辛苦”,“要不自私就要花錢”,在這個過程會很難受,最后卻沒有得到,這就是缺乏有效的生物獎勵機制,這些缺乏也是讓你沒有動力去改變自己的壞習慣的禍根,你一直在給自己喊口號,最后發現自己還是站在原點,在同一個地方來回折騰。
4.對事物本身的關鍵分析不夠
很多人就是因為不知道事情最后會如何發展,所以懈怠,將就。
懶,很容易,第一天懶,第二天懶,接下來好多天都懶,所以每天都挨罵,最后還完不成任務,如果是在公司里面,絕對會被炒。你知道懶是有害的,有這樣的危害,你還敢懶嗎?
5.整體精神世界空洞
這是一定要提的,很多人精神世界很空洞,所以對很多事都不明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跟人相處,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友善,不知道為什么一定要不自私才有人喜歡……
但是當你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告訴你這個世界是如何變化的,你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也知道自己該如何改正并且因改變而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的時候,你的精神世界便不會空虛,因為你有自己的目標,也知道該怎么做事,知道如何與人相處……
壞習慣就是這么來的,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
改變,從微習慣開始:
改變的目標和堅持的過程都是在跟自己以往的習慣作斗爭。
其實,習慣是很容易養成的,不論是好的習慣還是壞的習慣,都很容易養成。
比如你在住進一個新的地方的時候,比如換宿舍,你第一次擺放東西的位置,就是你以后會一直放的位置。這就很容易變成自己的習慣,只要我們利用好這個原理,改變就會很容易,從微習慣開始。
微習慣,不是一開始就建立好習慣,而是破除壞習慣。
壞習慣要一下子破除是不現實的,因為人的心理會有一種情感依賴紐帶,一下子切斷的話,人的心理體系反而會無所適從甚至一下子崩塌,找不到新的秩序,陷入新的迷茫和混亂。
改變壞習慣不能一刀切,但是可以蠶食。
微習慣就是一種蠶食,從小處著手,把壞習慣一點一點啃掉。“微”,即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別把目標定的太高,太高的目標會讓人容易半途而廢,微習慣,即可量化和可持續,每天一點小改變,不斷累積疊加,緊密相連,久而久之,你且看看結果如何。
1.重新建立自己的舒適區
我們都知道,如果舒適區不正確,我們就會陷入壞習慣的節奏里,這個節奏往往是不舒服的,與其如此,我們不如重建自己的舒適區,通過一些小事情讓自己得到新的舒適區。
比如早起,原來你喜歡睡懶覺,結果要么是被老媽罵,要么是被領導批評,這個舒適區必然是不好的,但是你跟自己說,“明天8點起床,然后去那家新開的店試試上次小吳吃的那個套餐”(這對吃貨來說挺可行的),或者是“明早7點起,然后去南湖跑半個鐘頭,再做幾組深蹲和俯臥撐”(對于喜歡運動的童鞋的建議),這些新的舒適區會給人新的動力,可以具體操作實施,不再是模棱兩可的方案。
2.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你不能要求慢性子的人按照急性子的方式辦事,也不能要求急性子的人按照慢性子的方式生活,這都不現實,我們要尊重人性,尊重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及其區別,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吃貨早起就是為了遲到美味的早餐,運動達人就是為了運動過后的神清氣爽,找到自己的舒適區,有自己的節奏,這是微習慣建立的第二步。
3.清晰明確的目標
“我要吃一頓好吃的早餐”,這不是目標。
“我要吃那家店的早餐套餐四”,這才是目標。
清晰且明確。
4.具體可量化的行為
“我要早起運動”,這不是目標。
“我要跑30分鐘之后做三組深蹲,每組20個,間隔休息三分鐘”,這才是目標。
具體、可量化。
5.完整的生物獎勵
做完這件事之后,你要給自己完整的生物獎勵,你才能穩固新的習慣。
“今早這個套餐還不錯,明天再來試試另一個套餐。”
“今天運動過后很精神,明天繼續晨練。”
前面四個還只是計劃步驟,而建立穩固的習慣才是核心,你得到了你想要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過程非常舒服,很有成就感,就可以穩固下來。
6.“7天提升計劃”
人總是習慣新鮮事物的,一個動作做久了必然會有煩悶和無聊甚至抵觸感。
從小處入手,一點點改變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加碼,保持自己的興趣和興奮所在,也防止壞習慣“反攻”,不會做著做著感覺“沒意思,還不如原來那樣”。
七天計劃,每次做一點調整,試驗,不斷調整以知道適合自己的節奏。
Ps:建立微習慣的4個關鍵:
1.行動開始時只想獎勵
獎勵,這是人沖動的源頭。
那就順應人性,讓自己有沖動。在行動開始的時候,最主要只想著獎勵,只想著自己做這件事之后會如何的開心,結果會如何的好……
如果沒有這些獎勵,可能連開始行動都有困難。
2.不要在意壞習慣的介入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建立好習慣,就是因為特別在意壞習慣的介入,比如早起,堅持了幾天之后又起不來了,睡了個懶覺,醒過來的時候情緒就來了,“哎,怎么又睡懶覺?”自己跟自己發脾氣,然后自暴自棄,“反正也改不過來了,算了,就這樣吧……”
這是很可惜的。因為壞習慣會介入是必然的。
壞習慣是必然存在的,所以我們應該允許它偶爾介入,對自己說“那沒事啊,明天繼續早起就好了~”
壞習慣介入的時候,不必介意,更不要自暴自棄,別因為這么一次“失敗”就自責、傷心、難過,沒必要的,放輕松,跟自己說“明天繼續~”
這樣說了之后,你會發現你的心情會輕松,行動力也會加強。
3.用新的舒適區代替難受
我們非常反對那種強迫自己或者壓迫自己的做法,因為這不尊重人性,它只能讓你短期內收到效果,最后會受不了而放棄,只有建立自己的舒適區,用新的舒適區代替難受,才能讓自己堅持下去。
4.行動上要給自己明確的點
也就是可量化。“在什么時間,在什么地點,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效果……”給自己十分明確的點,這樣,目標才不會變成口號。
就像壞習慣的養成,微習慣的建立也不是一時半會兒的,建立過程一定會有障礙,別著急,給自己一點時間,讓自己慢慢的變優秀,迎來嶄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