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詩經》,在《小雅·大田》里有這樣一段:有渰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獲稚,此有不斂穧,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
風調雨順,農民獲得了豐收。要感恩天地,感恩來自老天的眷顧,沒有干旱和洪澇災害,讓莊稼長勢喜人,一家子的溫飽問題又有保證了;感恩大地,在踏實敦厚的土地上蘊育了希望。對天地的感恩農民用來了轉化:那些沒有收割的未成熟的,那些捆成一捆散落掉下來的,那些“漏網之魚”,不要顆粒歸倉,就讓它們留在田地里,留給那些喪失勞動力的人去撿吧。
他們從對天的感恩轉化成了對那些更窮苦人們的宅心仁厚。這是發生在西周中期,距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但是今天讀來依然感動不已。我們的民族自古就有拯溺幫困的惻隱之心,那是一種寬廣胸懷和崇高美德。我們后人又好好的繼承與發揚。
我小時候收麥子的時候還拾過麥子,那是很小的時候,重活干不了,就拿個籃子去地里拾掉落的麥子,不要麥稈,只要麥穗。地里有麥茬,穿著涼鞋特別扎腳,而且要一直彎著腰,所以并不是好活。后來大了,能干重活了,就不再拾了,而且基本上年年都大豐收,就不在乎那一點一點麥子了,不過走在路上看見掉落的麥子還是要拾起來,以免浪費。
只是有些老年人年事已高,不能種地了,所以拾麥子的就主要是他們了,還有秋收時候的拾玉米的,拾紅薯刨花生的。我公公婆婆今年還去地里撿了不少玉米。
所以再收莊稼的時候也在像先人一樣心存善心,留一些給那些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