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對于音樂最初的畫面是,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坐在窗臺上,小爪子牢牢抓住窗柩,凝神屏息聽著對面人家做法事的道士手執搖鈴,繞著堆滿佛像、紙人和果品的大堂一圈圈走,嘴里念念有詞,低吟淺唱,綿綿不絕。所以后來在草莓音樂節偶然聽到仁科和阿茂動次大次演繹《請到老祖宗》的時候忍不住就停下了腳步,海豐福佬的民謠小調不僅抓耳,更抓住游離在底層記憶里的細密情緒。小時候怕黑,總覺得一屋子妖魔鬼怪隱藏在黑夜里,一不小心就會被抓走。每逢道士來家里,聽著聲聲斬妖除魔的搖鈴入耳,就會睡得特別安穩踏實。從DVD到walkman到MP3到smartphone,習慣有音樂相伴,習慣枕著音樂入眠,習慣音樂作為一個開關,隨時幫我聚精會神,習慣用音樂存儲記憶。歲月自穩步向前,收藏的歌單不斷循環播放中,常常有一些片段會帶我回到過去的某個時刻,想起特定的某個人。事實上,幾乎每一個朋友都會對應一首讓我能夠關聯ta的歌曲。比如說《紅日》會讓我想起傻刷,想起她拖著我們去看完《致青春》,在馬路邊忽然哭的稀里嘩啦,一定是五月的風吹得人容易傷感,不然幾個正值最青春的姑娘干嘛為一堆感懷物是人非的老家伙們糊一臉鼻涕?還有the winner is這首歌自從看完Miss little sunshine以后就一直單曲循環,遲鈍如我,破碎中重建希望大概是我能分辨的最美好的情感粒度,正如彼時我內心的冰封積雪逐漸開始消融。
【閱讀】
不少朋友表示過很羨慕我有閱讀的習慣,雖然我一直不愿意在讀書上附加什么意義,就和很多人喜歡追劇逛街一樣,它不過是我消磨時間的一種方式而已。可能很多人把閱讀等同于學習了,但如果真的要學習的話,那閱讀相比視頻和上課相對來講是一種比較低效無聊的方式了。可能唯一的好處是你自己能夠掌控思考的進度,而不是一直被迫跟著別人的節奏。在讀書這件事上,我的問題在于,最開始的時候,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后來才知道,大多數的書觀點明顯多于事實,于是又陷入懷疑一切的極端。就跟最近看完的《人類簡史》一樣,雖然觀點新穎,腦洞大開,比如我們自以為是的生命,其實不過是個謊言。但是忍不住想這是真實的歷史還是作者自己的YY而已呢?畢竟三四十萬字就道盡史前到未來世界的歷程與命運,是否過于簡化了人類社會的復雜性?言歸正傳,在閱讀這件事上,我能確定兩點。第一,它確實讓我更加平和了,相信自己所知只是一小部分,真理并不掌握在我手里,別人的見解和觀點在某種維度上可能也都是正確的,正確看待這個世界的多樣性,不要固執己見。第二,通過閱讀,我確實認識了部分世界運行的規律,雖然讀書真的只是一種途徑而已。如果掌握規律是終極目標,那么除了閱讀,一樣重要的大概是行千里路,遇見幾個高人指路,那就走走走,路再長,也長不過我36碼的腳步。
【創作】
據說痛苦的根源不過是自己的才華配不上自己的野心。自從和Shirley成為好朋友后深以為然。她對文字天然的敏感和強大的掌控力,只能讓我一直驚嘆天賦如此。她的公號每回更新,我要逐字逐句看好幾遍,邊看邊自愧弗如,無論從故事構思、立意、語言組織和表達,雖然也有明顯的缺陷,但還是會讓我覺得為什么自己沒有一點做得到。好幾回聊起這個話題,她嘲諷我是腦纏粉,有一次還將之前壓箱底的老文章給我看。看完感嘆她其實一直在進步。雖然我身體力行勤能補拙,但心里更認同這些會偷懶的人。她雖然更新很慢,但一直在思考如何寫得更好,如此不斷積累,其實更有成效。相比之下,我就機械得多,給自己定時定量完成就好,不顧結果。最怕就是近乎麻木的努力,給自己加戲自己感動自己。現在的想法是,我也不再那么追逐原創力和天賦了,畢竟那不是我能決定的事情。可以開始模仿,嘗試微創新,嘗試一條漸進的路線,持之以恒。等到量變引起質變的那一天,等到靈感女神敲門的那一天,或許,我真的就可以創造點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