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心理學?
想了解他人,想了解自己,想了解大家,想知道維系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到底是什么,還想...........,我們可以在后面還加上無數個好想,但是,也同樣可以將這無數句話匯成一句話:想要更好的生活!
但是,正如古語曾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都想要更好的生活,但是又怎么會是一件容易的事,上百年的發展史讓心理學逐漸成熟,也正慢慢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幫助,不僅僅是某些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心理學也正在逐漸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好處。
本章我將通過四個問題:“我們為何會體驗壓力,又是如何體驗的?”、“壓力是如何在生理上影響我們的?”、“我們在心理上如何對壓力做出反應?”和“哪些策略可以減輕壓力,促進健康?”來為大家闡釋大眾心理學在心理治療和預防的成果。
首先是第一個問題:我們為何會體驗到壓力,又是如何體驗到的?
在心理學的模型中,人類對于感知到的威脅所作出的應激反應會激活那些能促進人類適應和生存的生理或心理喚起,包括行為、情感等。對于這一概念,所謂應激是指在面對挑戰性或威脅的情景時所發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應激源一般包括 創傷性應激源與慢性應激源。
創傷性應激源是指威脅我們自己或他人生命安全,并且會引發恐懼感和無助感的情境;一般包括重大災難所造成的創傷,媒體造成的創傷,替代性創傷,還包括羞辱和被忽略等。
重大災難所造成的創傷一般指突然而猛烈的災難性事件對個人造成的創傷;
媒體造成的創傷是指媒體對于災難性事件的反復報道宣傳,造成觀眾對于情景壓力的感同身受;
替代性創傷是指當某人在了解他人所經歷的創傷時,因為過分關注創傷而對于情景壓力的感同身受;
其他性的創傷性應激源包括羞辱和被忽略等,此處不做解釋。
創傷性應激源一般容易對參與者造成創傷性壓力障礙,即在遭受極為嚴重的創傷 性壓力的數月甚至數年后,仍會體驗到壓力的情況;
慢性應激源是指漸進的、持久的應激源,一般包括社會性應激源、職業倦怠、同情疲勞、日常麻煩和生活變化事件等
社會性應激源是指包括失業、貧窮、種族主義以及其他各種因為個人所處社會群體或地位而受到 精神壓抑或阻礙的情況;
職業倦怠是指一種讓人情緒疲憊、人格解體并導致成就感減少的綜合征,一般出現在銷售、教師、醫生等需要高強度人際接觸的職業中;
同情疲勞是指因為長期處于悲傷的事件中,而 對壓力感到麻木、疲憊不堪,或對需要幫助的人漠不關心的情況;
平時的小麻煩和生活變化事件:日常發生的小麻煩會影響人們的狀態,使人們感受到壓力,而頻繁發生的或涉及到人際交往時則會造成更大的困擾。
生活中的壓力無處不在,那么:壓力是如何在生理上影響我們的?
壓力首先是出現在心理上的,而壓力在生理上的反應一般通過喚起間接作用:生理上的應激反應從喚起開始,喚起會刺激身體的適應性反應,但是長期的刺激性喚起對身體是有害的。
幾乎所有的生理應激反應都會以相同的順序做出反應:1、喚起;2、保護性反應,或戰或逃;3、植物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響應;4、免疫系統有效性降低。接下來依次解釋上述名詞:
喚起,又稱應激,包括急性應激和慢性應激。急性應激是指突然的壓力情景導致的突然而劇烈的生理喚起現象;慢性應激是指在逐漸增強的壓力情景中的生理喚起現象。
或戰或逃是指幫助喚起的生物體做出戰斗或逃跑的一系列內部反應的過程;
在壓力應激的研究中,目前最為普遍的理論是“一般適應性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概念是身體對于壓力應激源的反應具有一般性,即對于各種應激源均 采用相似應激策略,調動身體各種資源以應對威脅。該理論將:警覺階段、阻抗階段和枯竭階段。
警覺階段是指下丘腦通過腦垂體控制腎上腺產生大量類固醇物質,并通過交感神經系統使大量資源集中在肌肉中,免疫系統減弱工作(應激反應的激素會損傷大腦,干擾神經元再生和海馬體功能);
阻抗階段是指若警覺階段未能使應激源消失,應激反應進入阻抗階段。免疫系統開始工作,腎上腺減少分泌類固醇,但這一階段的“應激減弱過程”只適用于該應激源。****若此時出現其他應激源,其他應激源的應激反應可能使生物體崩潰,當處理完一個應激源后,短時間內人們難以適應新的應激源。****
枯竭階段是指若應激反應在阻抗階段仍未解決,則會進入枯竭階段;在該階段,植物性神經系統會以過度反應的激素活動,使生物體踏上不歸路。
但一般適應性理論在解釋部分應激反應時,出現了一定的缺陷,所以其修正理論由此誕生。修正部分主要加入了兩個概念:退縮、照料與交友。
退縮是指以消極的畏難情緒應對威脅,常見于男性和雄性個體;
照料與交友是指在危險發生時傾向于照顧好自己的后代,并且向社會上尋求幫助。常見于女性及雌性個體。
以上,使我們在生理上對于壓力的反應,那么:我們在心理上如何對壓力做出反應?
關于心理應激反應,現在普遍的觀點是:我們對于應激源所作出的心理反應,無論健康與否,都取決于感知、人格和習得的反應模式。
在面對心理壓力時,常見的人格模式主要有兩種:A型和B型。A型人格為高壓力人格,善于 競爭,常以敵意看待他人,并具有較高的壓力承受能力;B型為低壓力人格,善于管理壓力,對高壓力的耐受能力較弱,具有低壓力傾向。
但是人格中好的一面常常可以幫助我們應對壓力,比如:認知堅強、韌性。
認知堅強是指一種獨特的應對壓力的心態,主要包括“視變化為挑戰”、“全力應對問題”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感受”。
韌性則是指一個人在面對真正的逆境時,仍適應環境并求得發展的情況。
回到現實,我們最首要的任務是:哪些策略可以減輕壓力,促進健康?
應對壓力的心理策略主要有四種:防御與應對、社會策略、認知策略和生理應對策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壓力、健康與幸福都受到生活方式的影響。
防御和應對:防御是指以逃避壓力的方式來減輕壓力的表面癥狀,或減輕對于壓力的認識;應對則是指采取行動減少或消除導致壓力的原因,其方法主要包括“以情緒為中心”和“以問題為中心”兩種。以情緒為中心是指以解決情緒的不穩定為主,一般用于個人不可改變的事件;以問題為中心是指以解決問題為主,適用于我們的大多數情況。
社會策略是指由他人或社會提供的諸如互助治療小組或藥物或書籍等用以幫助個人走出困難的心理或實物資源;
認知策略是指以改變認知的方式來疏導壓力,包括樂觀的思維方式和認知重建等。樂觀 的思維方式包括1、準確歸因,防止錯誤歸因于自己;2、外部歸因,減少自我歸因;3、歸因于暫時性因素,防止影響過久以后的心態;認知重建則是指通過:1、了解即將到來的應激源;2、對應激源的從新評估以發現問題的不同方面。
生理應對策略包括鍛煉、營養及飲食、藥物等;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幫助提高身體對于應激反應的應對能力;營養和飲食,幫助提供充足的營養,防止身體應激反應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影響;藥物包括興奮劑、抗抑郁劑等改善大腦對于應激源的應對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