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總體國家安全觀突出“大安全”理念,強調做好國家安全工作的系統思維。黨的二十大報告用專章部署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用專節部署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強調應急管理工作。要結合具體區情,全力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在持續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上下功夫、見成效。
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加快形成作風過硬的干部隊伍新氣象。堅持加強學習培訓。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各級黨委、政府決策部署,以全方位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為主線,對標對表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確保方向不偏、成效明顯。強化星海鎮、各街道辦事處、各部門的防災減災救災責任意識,提高領導干部的風險防范能力和應急決策水平。樹立鮮明用人導向。堅持把政治標準貫徹到“選、育、管、用”各個環節,組織部要把好政治關、廉潔關,把新時代好干部標準落到實處。將應急管理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培訓內容。完善應急管理人員入職培訓、定期輪訓和考核機制,健全職業榮譽激勵、表彰獎勵及撫恤優待政策。挑選具有專業優勢的干部,在執法一線培養年輕干部,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對于在重大斗爭、重要任務、重點工作中表現突出、敢于擔當、無私奉獻的干部優先重用。勇于發揚斗爭精神。應急管理的斗爭從來都是針對風險挑戰和隱患問題,要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嚴執法、嚴要求、嚴落實,鐵肩履職、鐵腕整治、鐵面問責。要強化“勤快嚴實精細廉”,堅決避免“一查了之”“一罰了之”“一停了之”,以過硬作風建設保障工作成效穩步提升。
緊盯“高質量發展”,持續開創安全生產治理工作的新局面。織密織牢安全生產責任網絡。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責任落實是安全生產的核心。要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工作部門和領導干部的應急管理工作責任,建立健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合力應對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格局,構建鎮(街道)屬地監管責任、行業監管責任、企業主體責任、從業人員自主責任、社會公眾協同責任多元共治的應急管理責任體系。健全責任落實監督機制,嚴格落實應急管理工作“一票否決”和責任追究制度。精準防控重大安全風險挑戰。深化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圍繞危險化學品、金屬冶煉、城市運行等高危行業,建立隱患排查治理常態化工作機制,提升安全運行保障能力。深化安全監管模式改革,積極探索行政執法、專家會診、技術抽檢和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等安全生產監管模式,確保不發生重大及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要精準防控規律風險,聚焦重點時段、重要節點系統分析歷史典型事故,加強預警防范提示。要推動高危行業安全生產責任險全覆蓋,用好安全生產舉報獎勵機制,加大失信行為聯合懲戒力度,構建齊抓共管格局。加大加快自然災害普查力度。要切實摸清大武口區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地區抗災能力。深入推進全區自然災害風險隱患與減災能力普查,推進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堅持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因地制宜、科學合理推動普查成果轉化應用,完善區、鎮(街道)、村(社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和技術方法,推進綜合災情和救災信息報送與服務網絡平臺建設。要夯實防汛抗旱工作根基,嚴格落實各級防汛抗旱責任,強化分片包保責任,推動責任延伸到基層村組一線,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重大災害應對中的作用。
樹牢“大安全理念”,理清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新思路。堅持全局觀念,發揮“兩個優勢”。樹立“大安全大應急”的系統觀念,以應急管理的“確定性”,應對災害事故的“不確定性”。主動把應急管理置于大武口區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來謀劃推動。大武口區干旱少雨,暴雨山洪多發生在7、8月份。作為工業化城市,安全防范工作艱巨復雜。必須堅持分類施策,守住安全生產的“紅線”;必須加強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兜住救民水火的“底線”;必須把應急管理的力量延伸到每個家庭、每個人,構建起災害防治的人民“防線”。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兩個根本”。“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是做好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的科學方法。大武口區煤炭工業領域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集中顯現,近年來極端災害天氣不斷增多。要增強問題意識,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發現問題,以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態度研究問題,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防范化解問題。三是堅持辯證思維,辦好“兩件大事”。統籌發展和安全是做好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的戰略要求。區委、政府要把安全要求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從“安全管理”向“安全服務”轉變,對于風險隱患,要會“把脈診斷”,會“開方治療”。必須深刻認識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牢固樹立“大安全理念”,把握“三新”主線、立足區情實際、發揚“三?!本?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奮力譜寫大武口區持續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