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有句諺語:“過日子,勿忘農(nóng)歷時年八節(jié)!”其中有一個節(jié)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jié)”,潮州人俗稱“七月半”!
潮俗在“七月半”這天要祭祀祖先,潮州人對祖先的緬懷之情,通過祭拜表達得淋漓盡致!中元時節(jié)寄哀思,花香淡淡故人知!潮州人要制作多種拜祖粿品,其中有一種叫“鯉魚粿”,用糯米皮包米餡,捏成鯉形狀,皮為紅色!過去在潮州“七月半”這天午后,小孩子都會忙著趕制鯉魚燈,把家中的竹箸豎上一個鯉魚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蠟燭,點起火來,便算是簡單的小鯉魚燈了!
七月初一開孤門,七月三十關(guān)孤門!傳說在整個農(nóng)歷七月,陰間地府的地獄門開放!地獄里的孤魂餓鬼走出挨饑忍餓、慘遭折磨的地府,紛紛到人間享受香火,于是潮人把七月稱為鬼月,七月十五作為祭拜的正日,故也稱這一天為鬼節(jié)。由于相信鬼神果報,潮州人對七月總是懷著一種畏懼的心理。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深信夜幕降臨之后,幽靈就會四處飄蕩。許多家庭在農(nóng)歷七月,不準孩子深夜出家門!床頭不能掛風鈴,因為風鈴容易招來鬼魂,而睡覺時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偶爾家中有人患了急癥,往往懷疑是沖撞惡鬼,于是禱神拜佛,祈求驅(qū)邪祛病。據(jù)說那些“陰氣重”、“陽光低”的人必須待在家里,因為這些人夜間容易和鬼碰撞!
潮州地區(qū)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有一種稱為“普渡”的風俗活動。上界秋光凈,中元夜色清!普渡,即普渡眾生,也叫“施孤”。施孤,即施舍食物給孤魂餓鬼,祭拜的對象是死前沒有家屬、死后沒人奉祀的無主鬼魂;也有施舍于人間孤寡之意。其主旨是救苦救難,施濟社會及冥冥間的饑餓和孤苦者。
《海陽縣志》記載:“七月賽盂蘭會,謂之施孤,又曰普渡”。由“普渡”及“施孤”的字義理解,是一種高尚的人文主義關(guān)懷情操,跟封建迷信應一分為二看待。“盂蘭”是梵文的譯音,意為“救倒懸”。“盂”是盛液體的器皿,潮州話把這類器皿稱為“盆”,所以又稱“盂蘭盆會”。佛教典籍記載七月十五是為佛祖釋迦牟尼寄生節(jié),又稱報親恩節(jié),最后則轉(zhuǎn)變?yōu)椤熬鹊箲摇钡挠厶m會。“救倒懸”的典句來自釋迦牟尼弟子的目連,佛教典籍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救母之后佛祖接受建議,將報親恩節(jié)轉(zhuǎn)成為盂蘭會,佛家弟子在七月十五這天修孝道,以報答父母祖宗養(yǎng)育之恩。自南北朝至唐代之后,佛教盛行于中國,盂蘭會蔚為全國的民間風俗。
潮州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這一天;不過“七月半”這天是正日,比較隆重。一般由善堂等組織善信備辦三牲粿品到義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舉行盂蘭勝會,搭孤棚(祭壇),臺上布置經(jīng)座,懸掛神仙佛像,擺設(shè)法器,把大量的五牲粿品、酒、飯、紙錢、水果和冥衣物等搬置棚上,點燭燒香,由和尚或道士等神教人物登臺誦經(jīng)作法,舉行施祭儀式。儀式結(jié)束后把那些可以拋擲的祭品散發(fā)讓觀眾去搶,這就是所謂“搶孤”;一些不能拋擲的祭品,則編號散發(fā)竹簽牌子,由搶到簽牌者對號領(lǐng)取祭品。
道教的中元節(jié)與佛教的盂蘭盆會,不僅在同一天,內(nèi)容也頗相似。道教典籍記載:道教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由此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道教認為,中元節(jié)是地官判定人間和陰間善惡的日子。道士須在這天誦經(jīng)畫符咒,為囚徒和餓鬼解脫罪惡,使囚徒能悔罪,又使孤魂野鬼獲得施濟后,不再到人間作惡。
中元節(jié)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常常聯(lián)系在一起,七月半正值水稻“揚花”季節(jié)。或許是農(nóng)民祭稻谷之神,或許是祈鬼靈以助農(nóng)事,農(nóng)戶在中元節(jié)這天要在自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