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無法假設,但是通過假設,我們可以辨析歷史節(jié)點中的種種變量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且能以此來研究一些歷史問題。
今年是楊露禪誕辰220周年,從他初赴陳家溝學習陳家拳開始,且經(jīng)他回永年廣府授拳,乃至由他將原本只是局限于鄉(xiāng)野呈一拳一腳之能的武技形式帶入京城,并從此以“太極拳”之名得以廣布傳播,“太極拳”,而今已經(jīng)成為一張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名片,深受全球兩億太極拳友的追捧和喜愛,“楊露禪”三個字,由此也鑄就為一個能等同于“太極拳”的文化符號。
但是,除了宮白羽《偷拳》、平江不肖生《俠義英雄傳》等等各類怪誕不經(jīng)的小說,以及相關的影視之外,真正從史學角度來研究楊露禪,我們尚未起步,楊露禪的歷史地位也有待逐漸的確立。鑒于太極拳界缺少可資稽考的相應資料,所以,假設,不失為研究楊露禪的一種好方法。
我們不妨就此來假設:如果楊露禪不喜歡武術,如果楊露禪沒有到陳家溝去學陳家拳,如果楊露禪雖然從陳家溝學了拳,但不向任何人透露他是從陳家溝學的拳,如果楊露禪沒有在永年教拳,武家弟兄三人也沒有師從楊露禪學拳,如果楊露禪也沒有去北京教拳,如果楊露禪不愿意借用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他只是恪守陳家拳的名號,如果楊露禪…凡此等等,我們都可以一一假設。甚至可以假設一些細節(jié),也有助于我們梳理楊露禪和他的太極拳,在歷史進程中的所扮演的較色,從而確立楊露禪的歷史地位。
譬如,我們假設,楊露禪初入清廷王宮教拳,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拳教師與私塾教師一樣,不過是大戶人家聘用的技術雇傭,與王公貝勒的身份極不對等。另外,滿清的王爺貝勒向來喜好滿族的摔跤形式布庫,他們可以任性任意,如果楊露禪在授拳時,王公貝勒耍個小心眼,偷襲一下,或用他的布庫把楊露禪摔了,或者楊露禪技不如人…那么,或許歷史就戛然而止,京城再也不會有楊家三代七八十年的傳授拳的歷史,那么,“太極拳”這一招牌,在京城或許就只是曇花一現(xiàn)。
這一假設,反過來能印證“楊無敵”的名副其實。同時也激勵后輩學人,一種拳技形式,雖然已經(jīng)“太極”化了,但依然保留著“拳”這一武技層面,極具攻防意識的根本的含義。
譬如,我們再假設,王公貝勒偷襲楊露禪,或用布庫摔抱楊露禪時,情急之下,如果楊露禪用而今陳家拳所擅長的所謂“冷彈驚抖”,一拳向王公貝勒打去,把王公貝勒的臉面打成了醬油鋪,在當時身份極不對稱的“師生”關系中,王公貝勒肯定毫無情面的會讓楊露禪“下課”,將他趕出京城,倘若還不解恨,王公貝勒繼續(xù)任性任意,或許楊露禪的頸項發(fā)虛,他會擔心頭顱不保。
這一假設,印證了楊露禪的太極拳,不可能使用“冷彈驚抖”。同時也印證了太極拳是一門“討打”的拳。楊露禪將原本呈一腳一拳之能的拳技,演變?yōu)橐环N拳藝:楊露禪不但不能輸,他得贏,且贏而不傷人身體,贏而不傷人臉面。楊露禪得讓王公貝勒腧,讓他輸?shù)媚涿睿數(shù)梅數(shù)糜T不能,還想繼續(xù)“討打”追尋究竟。
這一假設,涉及到了楊露禪太極拳的核心技術內(nèi)涵。也是楊露禪太極拳有別于陳家拳本質(zhì)特征之所在:舍棄短勁,擅用長勁。《太極拳使用法》中“太極指明法”:“用勁不對,不用勁不對,綿而有剛對;丟不對,頂不對,不丟不頂對;沾不對,不沾不對,不即不離對;浮不對,重不對,輕靈松沉對;膽大不對,膽小不對,膽要壯而心要細對;打人不對,不打人不對,將敵治心服對。”這為太極拳推手訓練提供了準則,同時也為后輩學人指明了太極拳的方向。
一種拳技形式,一旦賦予了“太極”之名,它就不僅僅只是一項體育運動,更不能只作為逞一拳一腳之能的武術來界定它。它也不同于魏晉玄學的清淡,也區(qū)別于佛教的公案清修或棒喝禪悟。太極拳以天人同體之理,得日月流行之氣,從一氣流行的拳架訓練,到四手對待的推手訓練,不偏不倚,不將不迎,知覺運動,尺寸分毫,要旨在于一舉一動中,去把握世事萬物將發(fā)而未發(fā)、預動而未動的端倪中,去觀照和感觸陰陽消長的機,進而“允執(zhí)厥中”,在流行對待之中,當行而行,當止而止,內(nèi)外交養(yǎng),在放卷得其“時中”。從體育之學入手,進階為修身之道,進而漸入性命之功。太極拳是一門調(diào)控身心的學問,是一門反求諸己的學問,是一門性命踐行的哲學。從楊露禪開始,楊家三代人在京城,與宮廷文化相互交融,太極拳在清季儒學式微,科舉即將廢棄的歷史環(huán)境中,被有識之士作為士大夫修身養(yǎng)性的內(nèi)修之術,且賦予了“性命踐行”的使命,楊家的三十二目老拳論,由此也奠定了太極拳理論的巔峰地位。
太極拳,倘若僅僅只是作為呈一拳一腳之能的拳技,那只是“一人敵”。楊澄甫老師當年不愿意學太極拳,“余他日當學萬人敵”,他的夙愿是“萬人敵”。就像是項羽當年不愿意學劍,他認為“劍,一人敵,不足學”。而太極拳一旦被賦予了“性命踐行”的使命,遠遠超越了項羽領兵打仗,殘害生靈的“萬人敵”,楊露禪的“萬人敵”,乃是讓士大夫?qū)⑻珮O拳作為從格物致知到修身養(yǎng)性,乃至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一環(huán),并且讓越來越多的人身體強壯起來。
心中無敵,自然天下無敵。“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壽”,這才是楊家克紹裘箕“楊無敵” 的真諦之所在。
太極拳作為修身養(yǎng)性、調(diào)控身心、反求諸己、性命踐行的學問,在一百七、八十年間,從陳家溝、趙堡鎮(zhèn)、永年、北京,一直走向大江南北,走向全球,而今成為全球上億人群所熱衷、擁戴的文化現(xiàn)象,太極拳已經(jīng)突破了小眾人群閑暇消遣的范疇,已經(jīng)突破特定區(qū)域的屏障,太極拳習練者身上所浸潤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諸如獨具太極文化特質(zhì)的價值觀、思維模式以及行為模式,也日益成為億萬太極拳愛好者所崇尚和景仰。太極拳這種春風雨露,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已經(jīng)開始以“陰陽相濟”、“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以柔克剛”、“后發(fā)先至”等等,獨具太極文化特色的方式,向世界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為人們提供解決諸多紛爭和矛盾的另一種方案。
一如“功夫熊貓”改變了張牙舞爪“龍”的形象,太極拳也定將超越“孔子學院”,以其獨特的身體語言,以民間的文化交流,讓世界各國感受來自東方文化的魅力。楊露禪的歷史地位,當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