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說明與說明書(一寫到了(九,主要是向社會分工不同的行業,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地球表面上人造的空間維度中的建筑物,語言文字和行動做事的差別,簡單與復雜的說明與說明書,說明時代說明書時代白皮書時代和服務時代。寫到說明與說明書(八的時候,對于自己來說。對于“說明與說明書”的概念,基本上已經構成了幾個維度上的不斷地切換,不斷的翻轉,不斷地拿捏,有了一個立體的雛形出來了。
至于寫下的是什么,有時候并不重要,因為寫的內容再美妙,記憶也會忘卻的。重要的是思維的模型構架,可能正在慢慢形成。
有了思維的模型,有了思想的構造之后,隨便拿來一個主題,信手拈來一個題目,有了這個主題與題目的基本點之后,開始構建它的基礎面,可以把這個基礎面構造成一個箱體,然后,在這個箱體上面,再建立起其另一個維度,有情感,有情緒,有生命表現的面,箱體;到了這個時候就可以再形成一個基于技術面上面的,數學上面的分析,讓整體進入到一個看似無形卻是模有形的上升渠道的面與體。
在對于外在的說明與說明書的解釋尋覓之后,回歸到對于內在的思維,實行自我的說明與說明書的形成。
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存在著個體的特點。我回憶自己的教育經歷過程中發現,自己小時候,因為比較少接觸到普通話,一直使用方言為口語,直到十六歲后才有機會接觸到漢語言普通話。因而對于語文語言文字文學的學習,一直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模型。依賴于天生不敏感的記憶力來學習語文語言文字文學,以致一直無法突破。
我試圖著去說明自己,解讀出自己的這本說明書,以致花費了非常多的時間。
但是,我小時候的生活特點,似乎有著天賦一般地有利于我對于數學,物理,化學以致哲學思維形成模型概念在頭腦之中。
當我明白了自己頭腦中的思維模式之后,并且償試著運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對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學習到的說明與說明書進行構建模式,以便讓自己不再盲目,不再懵懂未知,不再混沌。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都是基于一個思維模式在運行,當我們繞了一大圈,去讀著外在的那些說明與說明書,而可能最開始或者最終或者自始而終其實都在不斷地自我說明和聽讀著自己這一本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