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的名義》,目前正在熱播中,全民都在熱捧追劇,閑暇時間,我也看了幾集。
隱隱感到,越是內心極度恐懼貧窮的人,越容易貪腐。
趙德漢就是個典型代表。
他三代貧農。母親含辛茹苦供他讀大學,從農村走向了城市,看似光明前途一片大好。
這樣沒背景沒靠山的人,官場遲遲得不到升遷,也得不到重用。有個苦差事,自生自滅,了此一生也就罷了。沒想到,臨老了,卻得到一個有實權的活兒,年紀擺在那里,以后的仕途再也沒多大發展。
以后不在這個位置上,缺錢花了,怎么辦?老婆孩子要養,家里老娘要養,窮怕了,再也不想去過窮苦日子了。那該怎么辦呢?
這時,他幼年時期的極懼貧窮感,就出來作祟。這種懼貧感創造出越來越大的欲望,一有機會就會爆發出來。
他貪污兩億三千多元的巨款,打開冰箱,拉開被子,全部是人民幣,此外一面墻都是人民幣。
但他平時表現的很老實,老實就是他的保護色,居住簡陋,平時騎自行車上下班,晚飯是一碗炸醬面,每月只給老母親300塊錢的生活費,這與他貪污的數額形成巨大的反差。
心理學上講,曾經經歷過的物質匱乏感會造成強大的心理匱乏感,心理匱乏感會讓自己產生自卑感,長期的自卑感會覺得自己不值得,他會用一種叫做欲望的東西來填滿,給自己表象的安全感。
他第一次收下丁義珍向他行賄的50萬元銀行卡,開始時內心極度不安,最后也收入囊中。
雖然他有那么多錢,但不敢正大光明的把錢花在自己和家人身人,不敢吃不敢穿不敢消費,就守著這堆錢,如同看秋后豐收的莊稼,他就喜歡聞錢的味道,因為窮怕了。這種現象在有些有錢人身上可以看到,不管賺了多少也不滿足,自己對自己也特摳門,分錢都舍不得花。
2.
我們都說“窮養男孩富養女”,男孩一定要“窮”養,以至于網站上、書店里到處可見這種暢銷書。
趙德漢也是被“窮”養大的,但我們沒看到他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沒看到他的擔當大任。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將靈魂玷污賣給權貴,來滿足自己貪欲的一個人!
現在的孩子吃穿都不愁,“窮”的不是物質生活,而是內心世界的“窮”。
電子產品的橫行,使我們變成了“低頭族”,孩子幾乎也是手機不離手,不是玩游戲就是看動畫片,讀書很少。尤其是孩子越大越難教育,有的家長天天看手機,卻讓孩子多看書,孩子不聽,說,你們天天看手機,為什么就不允許我看?
我一個朋友,對上小學的兒子,溫和教育,潤物細無聲:你不要那樣做,要這樣做。你那樣做不對,這樣做才對。
時間長了,孩子耳朵起繭了,跟沒聽見似的,依然我行我素。她又重復嘮叨,孩子很快煩透了,她說什么都不聽了。最后上演一場誰都不動口,雙方各動手的抬拳道場景,不歡而散。
后來,她愁大發了,問我怎么辦?我說,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可能是快到叛逆期了。她與兒子“作戰”的日子繼續僵持著。
3.
過了2個多月。一天,學校組織了一場“用國學照亮孩子的天空”的講座。抱著試聽的態度,我們前去聽課。
現場老師是斜杠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堂精彩的國學課。他講到,通過誦讀國學經典,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品德。我們聽了,不以為然,想著老師是以出售國學機為目的,就沒當回事。
后來,在孩子班主任老師的一再推薦下,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我們各買了國學機和教材,開始引導孩子讀國學經典。
回家后,面對十幾本精美的國學書籍,怎么指導孩子聽讀?從哪一本開始讀?用什么樣的方法讀?萬一孩子不愿讀了,怎么辦?層層疑惑,當時給我帶來很大壓力。同時,我也在思索,能不能先給孩子制定一個讀書計劃?
時間太長,不敢定。先給孩子制定一個月的聽讀計劃。一頁A4紙,四個小表格,每個小表格畫分七天,代表一周的讀書內容。每天中午或晚上,吃完飯,按照小小的格段,讀完當天的內容。讀書結束后,在上面劃個紅對勾。然后再放國學機,讓孩子聽。
我們與孩子一起學,有時孔子說的話讀不懂了,就上網查查。如果孩子很想知道一段古文的含義,我便解釋給她聽,她不問的,我就不給她作過多的解釋。
偶爾,遇到孩子不愿讀的時候,她不止一次的問我:媽媽,讀這些國學經典到底有什么用啊?我說讀了這些,你以后就知道自己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媽媽希望你以后是一個快樂的人,不理解句意沒關系,不用去理解,也不要求你去背誦,現在我們只要每天朗誦一些就夠了,孩子仰著小臉,邊聽邊點頭笑了。
就這樣,一天天,一周周,一月月,我們和孩子跌跌撞撞的堅持了下來,就為了每天睡覺前能畫上那個紅對勾。
在“讀書計劃”的牽引下,孩子已累計堅持讀經2年多,有時我說上句,孩子會馬上說出下句;有時聽到國學機里剛起頭讀,她也跟著讀了出來,因為這些知識都熟記在孩子的大腦里了。當我把那盛著滿滿紅對勾的20幾頁A4紙,拿與孩子看時,她也驚叫了起來,想不到,我們已經讀完那么多內容了。
讀《大學》,善做事,讀《中庸》,會做官,讀《老子》有《智謀》,讀《論語》善經商。通過誦讀,孩子內心是豐盈的。我們種下經典的種子,終有一天,這些圣賢深刻的種子會發芽,會在孩子的心靈開出奇異芬芳的花朵,繼而長成參天大樹。
朋友的兒子,自讀經以來,越來越喜歡看書了,偶爾也玩玩手機游戲,但都在可控時間內。朋友看到了讀經的好處,開心起來,向周圍朋友做起了讀經的宣傳。
另外,在“錢”的方面,平時給孩子適當零花錢,讓他自己去買學習用品,自己支配小額開銷,從小學會打理自己的“小金庫”,不再未來的日子里,見“錢”眼開。讓孩子懂得,這世上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
4.
《人民的名義》這部熱播劇,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近年來最大尺度的反腐題材劇,透過反腐事件,我們追溯根源,除了身體健康外,男孩兒小時候該怎么教育?
我們要教育孩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我們要教育孩子:德者本也,財者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