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于 sprintstories.com
原文作者:Dana Mitroff Silvers
譯者:JR | 校對:DSC北京組織者-糊糊譯者按:設計沖刺更多被應用在解決商業問題中,那么博物館這類公共組織是否可以嘗試呢?大英博物館團隊將設計沖刺引入到“參觀者在博物館的找路體驗”中,通過簡單的標識原型進行實地測試,發現了意想不到的體驗問題。因此非設計背景的團隊在進行設計沖刺時要注意什么呢?看看來自大英博物館產品開發團隊的五個建議吧。
來自大英博物館產品開發團隊的五個建議
設計沖刺是用來解決關鍵商業問題的一種方法,它包括調研、原型、與用戶一起測試解決方案(如果是在博物館的情形下,則是與參觀者一起進行測試)的一系列步驟。設計沖刺結合了設計思維、商業策略和產品創新領域的一些工具和方法, 并已經被谷歌風投團隊普及推廣并編入名為「Sprint」一書中。
設計沖刺被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投入使用,同時,博物館也開始應用這套流程來設計新的展覽、產品和服務。
大英博物館的產品開發團隊正在試行設計沖刺。我最近和負責數字產品開發的負責人Shelley Mannion和首席交互設計師Kevin Bickham一起討論了進行以「提升博物館路徑設計」為主題的設計沖刺。
在我和他們的對話中,我給出了五個建議,這些建議對于任何一個想要進行設計沖刺的團隊都十分關鍵
1)仔細選擇你的問題
在團隊進行設計沖刺前,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是討論他們要處理什么問題。雖然Mannion和Bickham在數字產品團隊工作,他們仍然選擇了一個寬泛且能帶來多種解決方案的問題,從而讓來自不同部門的同事都會覺得有所收獲。
在進行網站再設計時,數字產品團隊就曾經做過用戶研究,他們了解到參觀者并不會在來博館館參觀前做好計劃。“和設想的不同,用戶不會在來博物館前訪問我們的網站或是其他電子支持服務。”Mannion解釋說,“相反,他們來了之后便會問’我應該從哪里開始參觀?’’我該做什么?’”
所以團隊決定聚焦于“找路”這個問題,并將沖刺問題定義為“我們如何提升(參觀者)在大英博物館的找路體驗?”
2)從小事做起并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靈感
Mannion和Bickham選擇用自己的團隊來進行第一次設計沖刺,實驗整套流程,嘗試解決難題。
為了沖刺做準備,他們參加了GV的設計沖刺周,參考IDEO的設計包,并且借鑒了我在「2016年博物館及網絡大會」(2016 Museums and the Web conference)上組織的一場工作坊的幻燈片,當時的工作坊的主題是利用設計沖刺快速開發數字產品。
“我們不是專家……而且這也不是我們經常做或是擅長做的事。但是我們先要快速地和我們自己的團隊去做沖刺,這是為了嘗試學習這項技能。”Mannion說。“我們只是告訴自己’好,我們試試吧!’”
“設計沖刺這種方法創造了新的可能”,Bickham補充說,“它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能夠打破我們通常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思維方式。”
整個團隊依靠他們共同的知識和經驗(Bickham是斯坦福大學產品設計專業的畢業生,而Mannion是一個有十足經驗的產品開發者),但也承認他們是在摸索 。他們堅持快速去做沖刺,把沖刺壓縮到兩天半,并且完成了25場用戶(游客)訪談和對游客的觀察。
3)將沖刺作為宣傳的機會
大英博物館的產品開發團隊僅成立一年時間,采取的數字化策略也相對較新。有別于其它類似組織,他們已經將精益創業[1]和商業模式畫布[2]的方法用于工作中了。
Mannion和Bickham將沖刺作為一種演示過程和方法的途徑,而沒有試圖將這種產品管理和用戶體驗設計的新準則強加給其他同事。
“我們想要進行設計沖刺的目的之一是想要展示出以用戶為中心的這種方式的優勢”,Mannion解釋說,“這幫助我們傳達和倡導我們的工作方式并幫助來自其他領域的同事理解什么是產品管理和用戶體驗。”
比如說,在組織中的一部分人認為,基于利益相關者的觀點做決定比基于參觀者的研究更重要。Mannion提到,雖然一些團隊把游客利益最大化放在心中,但是他們在日常工作中并沒有以用戶反饋為起點。所以沖刺的一個潛在目的是凸顯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方法論所具有的價值。
4)展示你的沖刺成果
大英博物館團隊沒有一個專用的空間來進行他們的設計沖刺,而這卻成為了他們的一個優勢。
設計沖刺的第一天之后,他們將成果留在了一個其他部門所有的公用會議區內。這意味著,路過的同事能看到他們的沖刺成果,這也成為了一個話題點和對話的開始。
Mannion說:“同事對數字團隊使用馬克筆和紙張非常驚訝,他們對我們部門的預期也發生變化,更好地理解了我們能為他們做的事情。也就是說,我們不只是做網站,我們希望和你們一起去解決重大的問題,這是我們的主張。”
他們發現,將他們的所得張貼出來讓他們在第二天能夠更加容易的繼續之前的討論,而且也能更加容易的解釋給同事。“我們可以將我們在沖刺中的豐富成果展示給人們”,Mannion說。
5)在失敗的原型上繼續迭代
團隊做出來的原型之一基于“參觀者-接待員”這一概念,即安排一名工作人員歡迎參觀者并回答他們的問題。
團隊制作了一個簡單的標識,上面寫著“我有什么可以幫忙的嗎?”,用在博物館入口及大中庭中。一個人舉著標識,而另一個人在遠離的一邊做記錄并拍照。
他們預想的是參觀者會問有關于展品的問題,而事實上,除了關于羅賽達石和木乃伊的問題,并沒有太多問題是關于展品的。
“許多職員,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通常假設參觀者是為了某個特別的展品或是展覽而來的,但我們被問到的幾乎與展品無關。有一組游客甚至只去了紀念品商店。有很多問題是關于找存衣處和衛生間的。”,Mannion說,他們發現,那些不會講英語的參觀者發現工作人員講他們的母語后會非常高興。“我們了解工作人員并不清楚哪一個服務工作人員說什么語言,他們全靠碰運氣”,Mannion解釋說。“所以我們進行了一個實驗,在舉著用英文寫的標識的同時佩戴一些寫著’我會說法語’之類的東西。之后我們發現這樣做讓參觀者覺得受到歡迎而且很安心。”
之后,他們將這些發現分享給設計沖刺后成立的一個關于館內路徑規劃的跨部門。這也是他們在下一年中想要實驗的一項計劃。
總結
產品開發團隊計劃接下來每一個季度至少會進行一次設計沖刺。下一次的將在十月份進行,主要將聚焦在「如何為最快增長的受眾群體之一的中國游客創造內容」。
Mannion說:「大眾眼中,博物館是非常孤立封閉的組織,組織內部劃分出不同領域,每個領域的工作人員基本不與他人有交集。應用設計沖刺這種方法確實有助于打破存在已久的隔閡,并且能展示當和來自不同領域的同事一起工作時,我們如何去解決那些影響游客體驗的困難問題。”
本文為 DSC 與 ONES Piece 聯合翻譯計劃的一部分。本文原載于 sprintstories.com,作者 Dana Mitroff Silvers,由 DSC 翻譯成員 JR 翻譯,DSC 北京組織者 糊糊 審校。Design Sprint China (DSC) 是一個專注有趣設計思維的創新創意社群,其翻譯團隊定期搬運相關海外文章,微信公眾號:設計沖刺。ONES Piece 是一個由 ONES Ventures 發起的非營利翻譯計劃,聚焦科技創新、生活方式和未來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