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頁十??《高績效教練》,39頁
【R閱讀原文片段】
提高覺察力和責任感最有效的問題應以尋求量化或收集事實的詞語開始,比如“什么”,“何時”,“誰”,“多少"。不建議使用“為什么”,因為它經常意味著批評和引起防御心態,而且使用“為什么”和“如何”時,如果客戶不合格,兩者會引發分析性思考,這可能會適得其反。分析(思考)和覺察力(觀察)是不同的心理模式,根本不能同時應用并同時達到最佳狀態。如果需要對事實準確地報告,對其出處和意義的分析最好暫時停止。如果我們需要以“為什么”開頭的問題,最好表達成“是什么原因......“;“如何”的問題表達成“做這件事情的步驟是......”這里能引發具體和真實的回答。
I:
想帶著覺察力和責任感去調查某事,最好用“什么”、“何時”、“誰”、“多少"這類可量化事實的問題來提問。不問“為什么”和“如何”,因為這么問容易引起敵意帶來干擾。如果需要問這兩方面的情況,建議用“是什么原因”和“步驟是什么”來代替,以了解具體真實的情況。
A1:
大概是去年四五月份的時候(時間),參加貓書的非暴學習課,有個學員說給同事提供工作方案時,總是溝通不暢,很煩惱。我有點疑惑(起因),照理說他們的工作是有固定程序的,按程序做就可以了,怎么會出現需要她想方案的情況。于是就問:“為什么你要給同事提供方案?”問完之后,她愣了幾秒,回答說:“因為工作需要啊。”(經過)然后現場氣氛有點尷尬,我便不再繼續問了,我的疑惑也沒有得到解答。(結果)
今天看了《高績效教練》,意識到(反思)我當時直接問“為什么”很像在質問對方,引起了她的敵意,導致我沒能了解到具體真實的情況(對應)。如果我問“是什么原因、在什么情況下,你需要給同事提供方案?”,也許就能讓我了解事實,而且不會引起尷尬。
A2:
聽說我弟的小孩生病了,媽媽叫我晚飯后(時間)打電話去問問情況。我打算通過可量化事實的提問來了解孩子的病情和病因(目標)。我會這么問:1.孩子什么時候出現不舒服的?2.有什么癥狀?3.何時送去醫院?4.是什么原因引起這樣的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