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家菲菲偏愛花生醬,不知什么時候開始,每次吃面條都要蘸著吃。這天中午,家里炒面,她照例裝了半小碗花生醬就著吃。面和醬都吃完了,她還意猶未盡,自己跑進廚房想再拿多點。
我剛好在廚房,看到她打開花生醬罐子,就問她:“哎你的面不是吃完了嗎?”
“我還想吃點花生醬。”她笑嘻嘻地舔著舌頭說,勺子已經伸進罐子里。
“這是醬料,單獨吃太咸了。”我按住她的手,把蓋子蓋回去。
“沒關系,我再吃一點點就好了。”她伸手過來搶。
因為她剛才已經吃不少,而且下午要出去,我確實怕她吃太多口渴,于是我繼續跟她“講道理”:“不行,吃太多花生醬會很口渴的,等下中午覺都睡不好,下午出去又渴又沒精神很不舒服的,而且,花生醬很熱氣哦,吃太多容易咳嗽的,balabala……”
“我還要吃我還要吃……”她哪聽得進去,追著我要把罐子搶回去,語氣越來越急,眼看情緒就要爆發。
孩子她媽估計聽不下去了,走過來把她摟走,笑笑跟她說:“你覺得花生醬很好吃是不是?”
“嗯。”
“嗯,我也覺得好好吃。那你喜歡吃花生嗎?”
“也喜歡啊。”
“嗯,花生和花生醬都好好吃啊。不過,它們是不同的哦,花生像零食一樣,平常我們都單獨吃的。花生醬是醬料,用來蘸東西才好吃呀。對了,下午要去玩,我們先趕緊睡個覺,到時再找些花生豆豆來吃吧?”
“好吧……”菲菲有點不舍地說。
我擦,這套路,真是讓我汗顏啊!等等,這不就是我上星期剛剛參加的管理課程培訓,里面反復講的“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嗎?我怎么這么快就給忘了。
四歲多的小孩子,滿腦子就是花生醬的香味和想吃的心情,哪理你那么長遠的利弊,不管道理多正確,講得越多卻越是在強化她吃不到的焦慮情緒,能有作用嗎?
2
我們再來溫習一下培訓的案例。
假設你的好基友老王在一個重要的崗位競選中落敗了,他總是認為新上任的老劉根本就不如他,一定是耍了什么不正當手段。于是他在工作生活中總是憤怒地攻擊老劉,也不再用心做事。你看在眼里,想幫幫他,該怎么做?
按本人這種理性的分析型人士,可能上來就跟他“開導”:“老王啊,你其實不用這樣想的啦,現在人員任命沒這么多貓膩的,每個人有各自的長處,你的長處在哪,老劉的長處在哪,組織任命他也有組織的考慮。這社會也沒有絕對的公平啊,何況不是說上帝關上一扇門,一定會打開另一扇窗嗎?你還年輕,更好的機會在后面的,哈哈哈……”
一通道理講下來,估計我們也就友盡了——你是來火上添油的吧。
大人、小孩都一樣,道理其實都懂,只不過有時候大腦被情緒或偏見所支配了。如果想處理這種不理智的局面,還是先從處理情緒入手。可能更好方式可能是這樣的:
一認同:我跟你一樣感到不可思議!你努力工作這么多年,希望得到認可和提升。現在臨時失去這個機會,是個人都會感到嫉妒生氣!
二厘清:不過你現在的行為對于你自己的目標來說是沒有什么幫助的,甚至是破壞的,這點相信你自己也能意識到的。
三重新梳理:如果你還想再進一步,不如我們來看看現在能做些什么……
這樣聽起來會不會更舒服一點?人并不喜歡被說教,更希望找到感同身受者,一起找到改變的方法。再提煉一下,梳導他人情緒的幾步可以是:
(1)說出他的抗拒和感受。
(2)建立一致意見的基礎(說出幾個他會答“是”的話)。
(3)找出有潛在理由的需求。
(4)共同找出解決方案。
就像去套住一匹脫韁的馬,我們總不能因為它跑的方向不對,就反方向地撲向它,這樣大多落得個人仰馬翻、兩敗俱傷。更合適的方法是先和它并行,再慢慢地拉扯著停下來。
當然,凡事看情況。有時候別人的情緒化是故意表露出來的潛臺詞,這時候情緒仍然在他們的控制范圍內,我們就別多事了。比如,領導發飆了,咱們就別自作聰明地幫他疏導了,好好理解他對事情想表達的態度吧。
3
不過,我們總是太高估自己。有時候以為自己是在開導別人,說的一大堆大道理,其實自己都沒控制好,也帶著自己的情緒——太想立刻改變他人的觀點和行為而失去耐心。
反過來,這世上也沒有誰有義務必須先處理我們的心情,所以自己的情緒還得自己處理。所謂情商管理,即是認別引導他人的情緒,也要識別引導自己的情緒,讓心智控制情緒的發展。
這就需要用到元認知能力。之前的文章提到,元認知能力是對自己思考過程的思考,也是識別自己情緒來源的思考過程。簡單地說,就是有這樣一系列意識或自我對話:
——咦,我現在這樣的看法,原來是因為這樣想的?
——這樣想有什么不對嗎?
——啊!我應該這樣想才對吧……
此外,在上周的培訓課上,有一個給自己正向激勵的“五步脫困法”,也值得推介。
——第一步,困境。比如我們埋怨說“我賺的錢不夠用啊”。這是一種靜態、無活力的困境狀態。
——第二步,時限。比如說“現在為止,我還沒賺到自己想要的那么多錢”。這里已經加上了時限,未來可能有所為,方法可能可以學習掌握。
——第三步,因果。比如說“還沒找到可以賺更多錢的途徑,所以到現在為止還沒賺到足夠多的錢”,開始找出自力可成的原因。
——第四步,假設。比如說“當我找到有效的方法,我便能賺到足夠的錢”,把負面因果改造成正面因果。
——第五步,就去do啊!該干嘛干嘛。
就這樣一步步自我開導,讓自己從無用的情緒困擾中掙脫出來,投身到具體的行動上去。大家不妨用這些主題“我找不到男/女朋友”“我老是被領導罵”“我又被套了”……推演一下能不能脫困。
實際肯定沒那么簡單。知易行難,情緒、偏見、性格這些都有強大的慣性,影響著我們的大部分選擇。但知道一些道理,開始有意識地控制大腦的第一反應,適當調整自己的言行,總會使我們的表現愈加合理,也會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我們會發現,有那么多的紛爭和煩惱,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也是十分無聊的。有那個閑心,還不如操心些有趣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