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槳小嗯
小時候常聽父母們念叨一句話:“教豬教牛都教得出來,咋教你就教不出來呢?”
看完電影《狗十三》,就突然想起這句話。
像教育豬狗一樣,教育孩子,真的好嗎?
以前看過的有關狗的電影,大多是講狗多么忠誠,比如《忠犬八公》、《一條狗的使命》等等。電影《狗十三》貌似不太一樣,它第一次將狗與人,狗與中國式家庭教育相結合,既表達了對生命的敬重,也譴責了父母用教豬教牛的方式馴服子女的傳統式中國教育。
1、主角李玩的身份
電影中,李玩是中國幾千萬留守兒童之一。幼年時,母親與父親離了婚,李玩歸父親撫養。由于父親工作忙,李玩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
雖然很受爺爺奶奶寵愛,但缺乏父愛和母愛的李玩內心依舊孤獨、自卑、沒有安全感。俗話說,三歲一個代溝。十三歲的李玩不懂六七十歲爺爺奶奶的世界,六七十歲的爺爺奶奶也不懂十三歲少女的世界。
李玩和爺爺奶奶,每天話不投機半句多,放了學回到家,端起飯碗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就是她的生活常態。
這一段讓我想起高中時的自己。初中畢業,高中三年,老爸老媽為了給我掙學費,到外地打工。我和李玩一樣,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每天,端起飯碗跑到伯父家看電視是我的生活常態。
老爸老媽每年回家一次,時間久了,和他們就生疏了。有一年,老爸從外面回來,他站在伯父家豬圈門口,笑瞇瞇地看著我。我面無表情地看著他的笑臉,頓覺陌生。
高二那年,有一天,我正坐在教室里上語文課。老師在講臺上喊我的名字,說我爸在教室門口。我出去跟他講了幾句話,回到教室時,同桌問我:“那是你爸?”
我:“嗯”
同桌:“怎么感覺你們說話那么規矩,不像父女呢?”
我沒回答同桌的這個問題,因為我也不知道答案,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從何時起,與他們開始疏遠的。
和父母的物理距離遠了,心理距離也就跟著遠了。有時候,心里有什么事兒,也不愿跟他們講,自己一個人悶著,慢慢消化。
電影中,李玩也是。明明想學物理,但還是一聲不吭地,看著爸爸將物理改成了英語。沒有爭辯,沒有堅持。面對偶爾見到的爸爸,很沉默。
中國幾千萬留守兒童,和李玩一樣,或許從看著父母離開家那天開始,就學會了將哭聲憋回眼睛里,學會了保持沉默。
現在的我們,二十幾歲,看電影《狗十三》,可能覺得李玩叛逆,不懂事。但回頭想想,我們13歲那年,又何嘗不和李玩一樣叛逆,任性呢?
2、“馴化”式的中國家庭教育
電影中,李玩的爸爸多次說:“爸都是為你好!”、“要聽話!”、“我家閨女長大啦,懂事啦!”
他強行改了李玩的興趣,逼著她學英語,動手打她,帶著李玩去應酬,讓她敬酒??匆娕畠簽榱怂拿孀樱H口吃下狗肉時,真心覺得女兒長大了,懂事了。
看到此處,不免疑惑。什么是長大?什么是懂事?
難道就是變成家長口中聽話的好孩子?家長說東就往東,家長說西就往西,從不反抗,也從不表達自己的想法。
李玩一共丟過兩次狗。第一次丟狗后,她哭得撕心裂肺,找了好多天,得到的結果是一頓打。第二次,狗被送走后,因為長期不吃東西,餓死了。李玩沒有哭,反而跟爸爸講了一句“謝謝”。
兩次丟狗,兩次不一樣的反應。從心痛到妥協麻木到冷漠。一個熱心少女,在成年人的馴服下,漸漸變了心境。
這一段讓我想起每年高考填志愿時,家長好說歹說說服自家孩子選擇他們心中覺得好的專業,學校。一些孩子想學藝術,結果被一句“藝術能當飯吃嗎?”改了自愿;一些孩子,數學成績不好,還是在家長的建議下改學了金融、會計。
如果成長就是順從,長大就是聽話,這樣的教育還有什么意義?會不會像第一只愛因斯坦一樣,被人撿走后,經過再次“馴化”就不認得主人了?
沒有思想,沒有主見的孩子,別人隨便說兩句就被哄走了。“馴化”式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孩子被拐的危險性。
3、敬畏生命
影片《狗十三》中一共出現了三種動物:狗、蝙蝠,還有一個叫聲像鳥的人。
愛因斯坦走丟后,李玩的爸爸、繼母、爺爺奶奶并沒有立刻去找,而是坐在家里,等著孫女回家,如何跟她講狗丟之事。李玩的弟弟捉弄第二只愛因斯坦,被其咬傷后,繼母就嚷嚷著要將狗送去狗肉店剁了。還有……李玩參加物理競賽獲獎后,全家慶祝,叔叔專門點了一盤狗肉,放在李玩面前。
課堂上,英語老師正講得津津有味,突然從窗邊飛進一只蝙蝠。同學們躁動了,紛紛站起來看蝙蝠,老師為了維持課堂紀律,將一本書狠狠地朝蝙蝠扔去。蝙蝠不知是被打暈了,還是被打死了,躺在書皮上一動不動。老師沒有半點猶豫,拉開窗戶,像丟垃圾一樣,把蝙蝠扔了。李玩看到此舉后,想起了自己的第二只愛因斯坦,放學后趕緊跑去把它從高高的護欄上接回了家。
因為敬畏生命,李玩接受了第二只愛因斯坦。
第二只愛因斯坦被送走后,李玩跑去狗肉店找它,意外看到樓上叫聲似鳥的胖子大哥被抬上了救護車。
另外,李玩和弟弟一喝牛奶就吐的情節也在暗喻保護牛這種有生命的動物。
電影《狗十三》沒有刻意描寫動物生命的可貴,而是通過李玩家人、身邊人對狗、對蝙蝠等動物的態度,諷刺成人世界的冷漠,呼吁人們應該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動物,而不是隨意殺生,隨意丟棄。
畢竟,動物和人一樣,也是一條命。
4
《狗十三》的結局有點無奈。李玩從一個愛狗,尋狗,為狗而哭的女孩,在家人和周圍人的“馴化”下,一步步向成人世界妥協,看淡狗的離世,吃狗肉……
十三歲的李玩終于長大了,不哭不鬧,變成了家人眼中的好孩子。甚至,當曾經瘋狂尋找的第一只愛因斯坦出現在自己面前時,她也只是淡定地看著牠跟著別人走,沒有搶回來。
她變了,第一只愛因斯坦也變了。以前,李玩叫愛因斯坦,牠會屁顛屁顛搖著尾巴跑去蹭她的腳?,F在,別人叫貝貝,牠就高高興興地走了。
“我剛才好怕牠認出我撲過來,幸好沒有。”很無奈的一句臺詞。人與動物,被“馴化”后,都變了。
然而,從出生到成人,到老去,“這樣的事情,還多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