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份統計數據可知,我國每年人均讀書量是5本,而猶太人是65本。而且這個數據,是將中小學教科書、輔導材料都統計進去了。換而言之,很多成年人是不讀書的。推薦的這本書《快速閱讀術》,是教我們一年如何讀700本書的,數量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我們閱讀的習慣。
當然,這本書難免使人質疑,大量閱讀被大腦吸收的有多少?看這么多書有何用?如果快速閱讀的收益對我并不大,還不如回歸慢閱讀。說到底,讀書是自己的事,只有你自己知道什么閱讀方式適合你。
本書介紹的方法自然是不能一勞永逸的,或者說未必適用于每一個人,但對于提高閱讀效率,改進閱讀方法,多少有些裨益。這本書,讓我對閱讀又有了深一層的理解。
1
互聯網時代的讀書新方式“流水式閱讀”
首先,要丟棄掉固有的思維,“讀書就是將書中的內容復制入腦中”。讀書,并不是把前人啃過的饅頭又咀嚼一遍,這樣你無疑是重復前人走過的老路,沒有任何意義。
“讀書的真正意義,在于邂逅1%的收獲”。什么意思?從原來的被動接受式的讀書,轉為主動尋找獵物式的讀書。這本書講什么,我對什么部分感興趣,哪部分知識對我有用,好,就找這個部分。
明白這個道理,接下來就可以像聽音樂一樣的享受讀書。讀書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需要死記硬背,無論是快讀還是慢讀,都需要樂在其中。如果沒辦法享受讀書,可以先暫時別讀書,想明白再讀。
想明白一件事情,并沒有那么容易,屬于認知方面頑疾,我推薦這兩本書:《認知突圍》、《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
養成閱讀習慣,從每天晨讀10分鐘開始
一提到讀書,很多人都打不起精神,因為讀書時期總以考試為目的,以分數為考核,導致我們失去了原本對書籍該有的樂趣。其實,拋開一切雜念,只享受書籍本身給我們帶來的樂趣,讀書會變得不一樣。
每天保持在同一時間段讀書,例如每天早晨起床讀10分鐘、睡前讀10分鐘,慢慢就能將讀書變成一種習慣。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早晨讀書,受到的前攝抑制少;晚上讀書,受到的后攝抑制少。這兩個時間段都是閱讀,記憶的黃金時間。
我相信很多人讀書都有拖延的習慣,很多買到的書都會被束之高閣,許久不曾翻看一遍。要改變這個習慣也不難,先做好計劃,扭一個番茄鐘,讓自己在規定時間內閱讀完畢。另外,閱讀一本書的時間不宜超過10天,因為閱讀效率會變低。
總而言之,“與其拖拖拉拉讀10天,不如全神貫注地讀60分鐘。”閱讀質量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核心要點也會更深刻地留在記憶中。關于這點,我在《深度工作》里面有介紹過,大家有興趣可以看我上一篇書評>>每天深度工作4小時,科學規劃你的大腦
書評人傳授“呼吸式閱讀”實現深入閱讀
只讀書肯定不行,就像人需要吸氣,也需要呼氣,也就是一個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呼吸式閱讀法分為四步:
一、準備A4紙,讀到佳處隨時摘錄
二、挑選出你認為“最精華的一行”
三、養成撰寫“一行評論”的習慣
四、從12本書中甄選最佳,明確閱讀偏好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建議新手在使用“呼吸式閱讀”的時候,可以采用手抄的方式進行摘錄,理由有三點:1、深入理解內容
2、僅僅摘抄最需要的部分(因為大家都嫌手抄麻煩)
3、成果一目了然
在實行第一步的時候,可以使用普通的A4復印紙;在二、三步的時候,建議使用A5筆記本,因為比較寬大。當我們熟悉這種方式,再改進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但是剛開始使用這種方法的,建議先學習作者說的方法,起碼我們要知道這種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才能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2
快速閱讀“四步走”學會“搜索式閱讀”
在商務類書籍,公文,時評中,為了印證作者闡述的理論觀點,都會有固定的邏輯模式。論證過程一般是:提出論點——論證論據(引用/舉例子/列數據)——總結觀點。
要了解作者的觀點,根本不需要逐字讀完,起碼看到舉例子,列數據,引用某些人說的話這類就可以跳過。這跟閱卷老師改作文有些類似,他們閱卷的時間也就1分鐘左右,基本可以判斷你的文章屬于哪個級別。
那么快速閱讀有哪四步呢?
一、仔細閱讀序言和目錄
這一步在是否購買本書之前,就可以進行,通過閱讀序言來判斷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本書。而購買后,合理利用序言與目錄,是確保能夠高效閱讀的鐵則。
二、僅讀開頭和結尾的5行
首先,要掌握一本書的結構:一般來說,一本書都會分為:章、節、段,這三個部分。反正無論怎樣編排,都可以通過查看目錄來了解框架。
然后,根據這樣的框架來計算你要怎么閱讀。作者建議閱讀單位最多為20頁。
其次,就變得非常簡單了。只需閱讀各個章節的最初5行和最后5行。如果你認為這個部分很重要,可以返回這部分開頭認真閱讀。
最后,快速閱讀的技巧就是從“開局——中局——結局”變成“開局——結局”的模式。
三、確定了關鍵詞之后再閱讀
這種方法不僅用于閱讀,也可以用于考試,特別是時間少內容多的考試。當然,前提是你必須找到正確的“關鍵詞”。
在確定關鍵詞的那刻,文中的重要部分與非重要部分就涇渭分明了。與關鍵詞無關的段落,可以快速瀏覽過去,就好比你看小說,跟主人公或者是故事主線無關的情節,可以直接跳過,這絲毫不會影響故事的完整性。
如果只閱讀關鍵詞部分卻不能理解其內容,作者建議大家倒退幾頁開始閱讀。或者把關鍵詞所在的這一小節仔細讀讀,也就能把握大致內容。
四、使用多種閱讀節奏閱讀
讀書的時候要找到自己最舒服的閱讀節奏,這在長期積累的閱讀體驗中能夠發現。閱讀速度緩慢的人,問題根源不在于閱讀速度緩慢,而在于讀書時一直保持同一節奏,沒有變奏。
就好比一首曲子,如果沒有高低起伏,節奏變化,那無疑也是一首無趣平庸的曲子。換而言之,閱讀節奏單調無變化,你的閱讀體驗肯定不會好。
讀書時,要注意隨時換擋,調整閱讀節奏。
3
對700本書的選擇和管理技巧“懂取舍”
一、選擇書籍
1.制定一周閱讀計劃
思考:周一讀什么,周二讀什么……為了在周一讀完這本書,應該怎么讀,以及用什么樣的速度來讀?
2.營養均衡不挑食
跟吃飯一樣,讀書也不能太挑食,要選擇一兩本不太想讀的書。博覽群書,就是要不拘一格地讀書,在不喜歡的書中讀進去,說不定會發現作品的魅力。
而且換個類型的書看看,可以開拓自己的視野,拓寬看問題的思維。
3.如何閱讀不能快讀的書
作者認為不能快讀書包括小說、散文等具有故事情節的書。我身邊有很多人對小說是帶有偏見的,認為讀小說是在浪費時間。其實不然,在我看來讀小說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生活,還能帶我們感受不一樣的世界。在激發想象力上,小說比其他類型的書籍更有創造性。
閱讀小說,可以與閱讀其他書并行進行,如今天30分鐘閱讀小說,30分鐘閱讀《快速閱讀術》。
二、管理書籍
1.懂得取舍
盡管現代很多人都使用Kindle,也有不少人依然對實體書報以熱情。如何整理自己的書柜?顯然成為了不少人的煩惱。定期處理藏書,可以送給喜歡讀書的年輕人,像之前的“丟書活動”就很有意義,只是國內看書的氛圍還不夠濃厚,但這恰恰說明了我們上升的空間還很大。
書籍本來就該用來豐富我們的人生,與其將它們擺在書柜上,還不如選擇流動,將書籍傳播出去,贈給更多有需要的人。懂得分享,比擁有更有意義。
2.判定方法
將所有書排列在書架上,顯露出書脊,這一點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將書籍按照出版日期,按照從舊到新的順序排列,可能就很少人是這么做的。針對這一點,特別是暢銷的商務類書籍,可以這么做,按照時間處理掉。
3.讓書架成為鏡子
最好每隔三個月就整理一次書架,理由有三點:
1、最近三個月讀的書也會有不需要的書
2、三個月前的新書,已經不是新書
3、過去保留的書,未必現在還需要保留
通過整理書籍,認識自己的喜好,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當然,也可以通過之前挑選出的“最佳”書籍,來進行周期性地整理。
這本書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圖文結合,關于如何快速閱讀,如何做讀書摘錄,如何寫一篇好的書評,作者都細致地畫了出來,非常淺顯易懂且具有針對性。這本關于閱讀的書,很適合入門級讀者,也為長期閱讀的資深群體提供了另一種閱讀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