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概率的交易信號只是統計幻覺

在網上寫東西,一個巨大的好處,就是會有很多人和你認真的討論。都說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我是很懷疑的,我覺得真理是越辯,自己越明。

別人一質疑,自己就換著N套說法出來給自己站臺,結果通常就是越來越相信自己是對的。

我之前寫過一篇《趨勢真的可以預測嗎》,在網上產生了一點兒影響,有幾個網友給了非常深刻的評論,盡管他們射出來的反對意見都脫靶了。但是有一些觀點還是很有再評論的必要。

首先聲明一下,我寫文章并不是想說服誰。從投機的整個生態來看,如果一個道理是合乎實際的,那么他也必然是小眾的。因為表面上看,大家都是在拿錢參與市場,但是背后實際上,是觀念的交鋒

一、高概率的事實

我在文章中引用了學術界的說法:上一根K線和下一根K線的走勢沒有任何必然聯系。這就意味著所謂的信號,都是事后的統計幻覺。這一點某網友給了我響亮的一巴掌(盡管沒打到)。他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到:

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有利的反駁了所謂的“信號都是統計幻覺”的說法,實際上恰恰證明了我此前文章的觀點——技術分析本質上就是分類學

這為網友說“統計了三年的歐元兌美元……,后市下跌的概率達到90%。”實際上這根本不需要統計,你自己對著行情圖看一眼就發現根本不可能。那么這個結果是怎么出來的呢?看下圖:

現在可以明白這個90%是怎么得出來的了。因為他本來就統計的是高概率的那一部分(即使這樣,我覺得90%依然是偏水的數字)。簡單的說,他首先人為的把統計對象分成了兩組,然后去統計他認為值得統計的那一組,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條件是“經歷了一輪上漲”,實際上這等于說是“排除一部分陷阱信號”之后留下的當然是高概率信號。

這反而證明了我的說法,技術分析的本質,就是對行情進行歸類。人為的把行情分為震蕩和趨勢。那么如果我們統計震蕩指標的有效性之前,先把趨勢排除掉。你覺得這個統計還有意義嗎?這就是技術分析為什么事后看起來非常準的原理所在。

這種分類學有一個好處,就是方便大家交流,比如一個新聞主播說“油價經過了兩個月的震蕩之后,在今天突破并創下了新高”,這種話起碼比把這兩個月的高低點都給你背一遍來得高效吧。但是我們分類的準確程度,和預測的準確程度可以說,一點關系都木有。

這有點像算命,我們可以把人分為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甚至可以根據星座面相繼續往下分得更細,這可以讓我們對認識的人了解更深,但是在面對陌生人的時候這種分類的意義就顯得沒那么大了。因為你面對陌生人有兩個問題:

第一: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局部的。

第二:人,是會變的。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表現。

看到了嗎?這和面對未來走勢的時候一模一樣。信息不完整,多變量存在,所以分類的意義只存在于熟悉的人。就像技術分析在分析歷史行情的時候,最有效。

但是有一部分人會較真了——即使如樓主你所說,技術分析是分類學,那么他還是可以幫我去過濾掉一部分低概率的信號啊。對的。這就是技術分析進階版的救命稻草——過濾器理論。按照這個說法,信號里面有沙子也有金子,但是技術分析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篩子,幫我們把沙子篩掉。這其中比較典型就是3%原則,用來識別真突破。

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這么假定,當行情漲幅超過5%之后,我們再去統計之上反轉信號,概率就會大增。如果這么想是正確的話,那么邏輯上就有一個必然的尷尬局面出現了。如果過濾5%可以讓反轉信號的概率增加,那如果過濾10%呢?20%呢?這就等于下面這個判斷:

行情漲的越高,它跌的概率就越大

這句話確實是真理,我也承認,但是你不管是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來看去都是一句廢話。

但是我這樣說有一點不公平,因為很多人會這么反駁:樓主你舉的例子只是一個皮毛,你根本不懂什么叫過濾器。因為你不是專業人士,所以你的辯論停留在幼稚園的水平。這個反駁聽上去有點不太講理,類似于“你沒有上過藍翔技校憑什么說我的挖掘機技術不行”。但是沒有關系,我們可以繼續假設——確實存在某種過濾器是高度有效的。這并不妨礙我們的結論,甚至還有助于大家更深刻的理解這個問題。

二、概率云

話不多說,先看圖:

這張圖顯示了某種信號的準確率,左邊是最高100%,右邊是最低1%。假設目前我們站在A的位置,得到的統計數字是70%(在某種過濾器的幫助下),那么問題就出現了,因為70%的概率是根據歷史行情統計得出的,而沒有人能去交易一段歷史行情,我們面對的始終是一團云霧的未來。如果該信號的長期概率是50%的話,而此時概率必然正向30%的B處移動。那么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會是什么呢?

如果你硬說自己統計了長期概率也是70%,因為你進行了大量的樣本外測試,這并不影響我們的命題。盡管樣本外測試不能保證長期概率,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假設長期概率依然是70%,這也不妨礙上圖的成立,概率依然有在100%和1%之間流動的必然性。

所以,就像開頭那位網友做的一樣。他需要解釋這個概率是如何形成的,還記得嗎?他是從心理學上去解釋的。這是技術分析三大假設的核心之一“歷史會重演”。而歷史之所以一再重演,因為人性不變,“華爾街沒有新鮮事物”。但是這樣說就帶來了另一個迷之尷尬。如果我們要先統計再解釋,那么你會發現,只要是高概率的事件你一定可以解釋,而且,不管什么樣的圖形,都可以用人性解釋,失敗的圖形呢?你可以用主力去解釋啊。好吧,這樣的說法讓樓主顯得有寫刻薄,我們不妨繼續假設,這種解釋是成立的。

三、事件與解讀

實際上,上面那個猜測人們面對“烏云蓋頂”的心理變化意義并不大。因為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參與者必須得被這根大陰線給嚇壞了。但是他們為什么會被這一根嚇壞了而之前都不怕就無解了。所以我打算說一個更具有解釋力的現象,這個解釋的完美之處就在于,他針對的是所有的參與者,并且這不是心理現象,而是物理現象

我知道90年代初期的上海股市,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每次碰到下雨天股市就會跌。這種概率高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那么為什么呢。難道是下雨天,巧克力和下跌更配喔?當然你可以解釋成下雨天人的心情不好,看著股票就煩,也可以說是股民迷信相信綠色更順應天意。我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是——當時是柜臺市場,賣股票的話需要出門去銀行辦理,所以下雨天就沒有人愿意出門了。但是這些解釋是不是客觀的,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如果這種概率高到一定程度,那么天氣預報就會取代分析師,如果我們都知道明天要下雨,保不齊就有那種技術分析者提前跑到銀行去把股票賣了。這種事情的發生之所以令人期待,是因為這種行為有明顯的利益驅使。

所以,問題不在于你能不能合理的解釋人們為什么會這么做,而在于你能不能預測別人一定不會那么做。舉一個例子:路邊跑出來一條瘋狗,這個時候城管出現了,他們可以用很多方法去保護受害者,例如用盾牌擋住瘋狗的利齒,然后用電棍打昏它,也可以二個人配合用長叉讓瘋狗腹背受敵。但是討論這些都沒有觸及問題的重點。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在于——誰,去預測瘋狗下一個會咬誰?

行情解釋的困難,不在于歷史是如何成為歷史的,而在于為什么歷史會繼續下去

四、黑盒數據

在最新的交流中,網友是這么回復的。我把這種說法稱之為“秘方悖論”。

簡而言之,我們有很大一部分技術分析的信奉者,都會膜拜某一位“大神”,在國外有艾略特、江恩。在國內有纏中說禪、唐能通之類的。更嚴重的一種說法是“高手在民間”,這意味高手就像神仙一樣,存在于某處,但是你不知道。這就造成了一個很奇怪的悖論。

如果秘方被稱為秘方的話,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答案可能是,我知道他用某種方法在做,并且很有效。但是我不知道他的方法具體內容是什么?——這樣說的悖論依然存在,既然你不知道他具體用的什么方法,為什么你堅信他一定用的是你想象的技術分析呢?

實際上這種解釋,用更簡單的話說,那就是有人用技術分析賺錢了,所以技術分析是有效果的。如果一定要這么說的話,其實并不需要黑盒的存在,我們就可以認定技術分析是可以賺錢的。甚至于任何分析,都是可以賺錢的。因為你根本沒有辦法找到一個肯定虧錢的分析方法。但是我要說的是,即使這樣,上面的說法依然是錯的,因為他們并沒有理解高手用技術分析盈利的實質提現在什么地方

很多人都不由自主的誤解了我文章的立意,他們下意識的認為我的文章,是為證明技術分析不賺錢。但是這顯然不是我的本意,我們要討論的問題,不是技術分析能不能賺錢,而是技術分析中的什么因素,通過什么樣的作用,讓投機者賺到了錢。這不是去比較A和B哪一個更好?而是探討A究竟到底好在哪里。

如果你只是因為我文章中的觀點和你不一樣,就只看到了破壞性而沒有意識到建設性的話,那是你自己的問題。

因為——雖然在這里說有點不合時宜:交易理念的構建就是一個通過不斷否定來達到肯定的過程

寫到這里有一些眼尖的讀者已經發現了某種動向:這小子是想說我們EA搞不贏。藏得挺深以為我們看不出來嗎?確實,我之前也說過,本質上,EA的思維只是一種高級的博彩技巧,他的盈利沒有必然性。但是,有兩個無可辯駁的前提限制了我們思維的過度發散:

第一、 盡管從長期來看信號都有失敗的可能性,但是還有一個好消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存活時間超過10年的EA不是不存在,而存貨超過10年的投機者卻屈指而數。

第二、絕大多數投資者的理解能力和盈利欲望是停留在短期的。在盈利的偶然性和虧損的必然性之間如何選擇,這是個有趣的話題。

所以,我的結論反而是,大部分投資者應該去從事EA交易。

那么如果我們繼續上面的討論的話,接下里的話就包括了以下的內容:

第一、高手用技術分析賺錢這個命題是不是等于因為用技術分析所以高手賺到了錢。

第二、 如果我們長期跟帖發現某高手一直在盈利,那么是不是他的分析方法就一定是科學而正確的。

第三、我們如何分辨交易的盈利是概率的結果還是必然。

第四、是我們在利用運氣,還是運氣在利用我們。

好吧,我想把這些放到下一篇的內容,就這么可恥的爛尾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