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我最喜歡的還是《三國演義》:故事的情節引人入勝,兄弟的情意廣為流傳,里面的計謀讓人防不勝防,戰爭場面讓人熱血沸騰……因此,對于《三國演義》我有深刻的研究,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在三國當中引領三國事態發展的重要領導人只有四位:曹操、孫權、司馬懿、劉備。但這四人到底誰是最有手段的人,誰又是最大的黑馬?
曹操的確是一位很有才華的領導人,無論是領兵打仗還是治國安邦都有一套自己的策略。在三國原本有能力“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還有兩人:一位是何進,一位是董卓。三國初期最有兵權的非何進莫屬,奈何被十長侍所殺,最后導致京城大亂,董卓趁機帶兵入京,成為最有權勢的掌權者,但此二人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而曹操掌權之后吸收此二人的教訓,迅速鞏固政權,在身邊聚集一大群賢才良將“挾天子以令諸侯”,足以證明曹操的領導與治國才能。而且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大破袁紹,奠定自己的霸業,足以顯示曹操的指揮才能。雖然曹操是三國當中戰敗次數最多的領導人,但卻如同打不死的小強一般,一次次卷土重來也是三國所有領導人比不了的心態。因此,評論曹操為“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一點也不為過。
而孫權我個人認為并沒有太大才能,孫權從孫策手中接過大權,對內民心一致、對外有長江天塹,以三國當時的戰力沒有一位將領有能力越過長江來攻破東吳。孫權只算一位官二代,只需要平穩的發展東吳即可,無需擔心有人入侵。
三國演義最大的特色就是各種的心機,各種算計的應用,論心機算計這方面我認為司馬懿最厲害。司馬懿在和諸葛亮的斗爭中,雖然有過失敗,還差點被諸葛亮算計死,但最終獲得了勝利。而且司馬懿在老了的情況下詐病賺取曹爽兵權,讓司馬家族竊取了曹家的政權,為后來司馬氏建立西晉奠定基礎。而干成這些大事,這些雄才大略,這些陰謀詭計,是諸葛亮所不能比的。諸葛亮的才華僅僅限于行軍打仗方面,在治國的謀略上與司馬懿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備的確是一位人才,雖然有人評價:“劉備有眾望所歸,有能臣名將,但最后國滅,身邊的朋友將領也都沒能保住,從用人和留人心上說確實厲害,但怎么說也不能達到比曹操和司馬懿強大,稱為“最厲害”的評價吧?”
縱觀劉備的奮斗史:他絕對是從底層奮斗,一步一步走到皇位的奮斗典型。他自己姓劉,卻只占了一個皇叔名頭,自己一沒有兵權、二沒有周郡封地、三沒有錢財物資,帶領三兄弟在各位列強的夾縫中生存。他在袁紹那里暫時棲身、又在曹操那里虛與委蛇、還在劉表那里博取同情。而當趙云千軍萬馬殊死博殺救出少主,他卻以摔孩子收買人心,讓趙云死心塌地跟他打天下。
他的成功之處在于善于用人,善于隱忍,百折不撓。他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追求人才的時候,能屈能伸。他取西川,對付劉璋的時候敢于出手,也說明了他的老到與陰狠。
劉備成功以后出現兩個轉折點,第一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不算是大意,關羽確實在戰略層面,在脾氣方面,不盡如人意,太高傲,孫權來求親時,他說:“虎女豈能嫁你犬子”,拒絕是有道理的,但這樣侮辱人是不應該的。而且關羽忘記諸葛亮將荊州托付與他時的囑托:“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倘若關羽按此八字行事,定能保荊州無事。
第二是,曹丕稱帝后,劉備不應該急于稱帝。而是應該豎起大漢的旗幟,以保衛東漢的名義聯合東吳,一起討伐曹丕,這方面趙云說的有道理。
之后劉備才有了凄慘的夷陵之戰,以及最終病死白帝城。但他托孤給諸葛亮,諸葛亮穩住了蜀國的政權,即便諸葛亮死后劉禪也能夠繼續維護蜀國長達30年,也說明劉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蜀國籠絡一批治國人才。
所以最厲害的應該屬于劉備,真真正正的草根逆襲,他才是三國最大的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