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是人類在遠古“繪畫敘事”(如巖畫、紗草紙畫、壁畫等)演變而來的當代童書,所以什么樣的畫風,什么樣的畫作,就是鑒別其高下的第一要素,第二要素當然是故事。今天,我想選擇一本采用法國民間故事“石頭湯”繪制的繪本,來聊聊繪本圖畫的質量高低和“圖畫語言”。《石頭湯》為歐洲民間故事,但畫風為大寫意,具有中國畫的特點,構圖精巧,“圖畫語言”精準、直觀、直透人心。
當村民們只顧自己時,畫面上六個人物,神態各異,而且各自獨立分散于各處,表情各個冷漠,構圖較大——自大之心躍然紙面。
當小孩子回家拿來鍋,和尚們在村里的正當中開始煮石頭湯時,家長們十分懷疑地從窗口伸頭一探究竟時,同樣是六幅圖,但人物縮小一倍,襯托出對“小我”有所覺察的“小人物之態”。
再后來,敞開胸懷付出的情勢你傳我,我傳你,你傳他,綿延不斷——“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就變成美好的人間”時,采用了圓形構圖,圖畫的說服力不言自明——這是一個多么和諧的社會!
最后,當大家都感受了一次很久都沒有的“人人在一起的歡宴”,并不得不送走三位和尚時,畫面出現了此前從沒有出現的片狀楊柳綠,并占據畫面左右角。“楊柳依依,不舍離去”之情,撲面而至。尤其對具有“遠客折楊柳,依依兩含情”傳統的中國人而言,更是不看文字,即知此中情深意切。
我不知道以楊柳喻離別,是各國的通例,還是中國人的特例。《石頭湯》的圖、文作者瓊·穆特是美國人,故事是法國的民間傳說,但除過楊柳送別這一幅畫之外,不但整本故事充滿東方禪味,而且《石頭湯》全部15幅圖畫中,四檐外伸、翹角當空的建筑風格,紅燈籠,以及瓜皮帽、紅頂帽、男人留長辮等,均是中國文化的典型特征。尤其令我驚異的是,“宴會結束后,他們又說故事,又唱歌,一直鬧到深夜”的配圖,竟然是一幅表演皮影戲,琵琶、二胡伴奏的圖畫,與中國金代出土的一幅壁畫十分相像。
與此相對比,中國的繪本無論是故事,還是圖畫,其創意、童趣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一個最直接的反饋,就是我家兒子經常不斷翻看的都是國外的繪本,尤其是凱迪克獲獎繪本。而買過幾套中國繪本,他基本不會要求“再讀一遍”,而常見情況是第一遍都沒讀完,他已經要求“換一本”——他現在還不識字,我們也沒有告訴過某個繪本的國別。
加油,中國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