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盆友刀姒。
看過很多電影電視或小說,每個壞到極致的角色,在人生盡頭不約而同冒出“想回家”的念頭。年少時總感覺這是一種弘揚政治正確的手段,一個給壞人洗白脫殼的機會,現在經歷諸多,開始深以為然——每個無處可去的人,都想回家。
標榜“浪子”的十二,懷揣著流浪的夢想,從中國最北方走到最南邊。中間經歷的姑娘睡過的大街數不勝數,看過的風景做過的零工堪稱傳奇。有一天,曾說此生就要浪蕩不羈漂流四方的他,突然對我說:“阿四,我突然覺得世界這么大,跟我都沒什么關系,我知道應該往前走,可我不知道路在哪里。我想回家。”
他像一個剛結束表演的舞臺,上一刻還是人聲鼎沸歌舞升平,現在卻只剩謝幕后的落寞與寂寥。彼時我以為離開就是自由,哪怕短暫的逃離,都是一次了不起的越獄行動。所以并不十分看得起十二很快回到北方,并迅速結婚生子的決定。
幾年后,由于一些亂七八糟的原因,我終于去到另一個海濱城市。那里的白天簡直熱到爆炸,夜晚能聞見微風中的淡淡腥味,一切都是陌生的樣子,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我明明站在發小姑娘身邊,卻總覺得我們在兩個世界。她的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我卻倍感焦慮流落無依,站在海邊看夕陽的時候才敢承認,我想念從前的一切,哪怕是那個偶爾巴不得永不再見的家。
有一個在北京呆了八年的朋友說,在夜班的地鐵上,所以不打瞌睡不玩手機的人,一定都在想家。我不知道他到底在地鐵上想念過多少次家里的美味飯菜、尾巴打人很痛的金毛老狗、從前傷他至深的青梅竹馬,只知道他每年過年回家時,總要去學校周邊的燒烤一條街轉轉,再吃上一頓地道的麻辣燙,才算真的回來過。
也許,對每個人來說,家這個字眼所象征的意義完全不同。恐懼、厭惡、依戀、歸宿,隱忍、抗拒、美好、幸福,兩級分化比什么都嚴重。但歸根結底,破除家是家庭的表面意義后,它能夠真正代表大眾所向往的溫暖與愛,放飛所有想象力,徹底挖掘出深埋心底從不示人的渴望,并得到正面及理性的反饋,這就是“回家”的魅力。
所以,在今天經歷一天勞累、刷墻漆、所有家具都搬出房間且手機突然失靈,簡直無處可去的狀態下,再次想起要回家。是的,我只有這里的鑰匙;是的,只有這里會在多數時候熱情歡迎;是的,也只有這里能減少麻煩別人的罪惡感。
當然,對某些懶家伙來說,在家還有不用洗衣做飯等等諸多好處。在這個人人需要隱私,需要足夠個人空間的時代,我們能做到的是一個人好好照顧自己,如果做得不夠,就回家吧,就像周杰倫在《稻香》里唱得,“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回家充個電,再滿滿能量一起征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