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面目”、“見字如晤”——這兩句是古人用來形容書信的。
同學(xué)們,你們現(xiàn)在還寫信嗎?我記得小時候還常能看見郵遞員叮鈴鈴地騎著自行車到各家送信的情形。撕開信封,拿出信紙,望著信紙上熟悉的字跡,讀著來自千里之外的親切的話語,真覺得像是在和親人、朋友歡晤交談,有時會覺得連對方說話時的態(tài)度神情都好像躍然紙上了。
不難想象,在交通并不發(fā)達的古代,一封書信不知要經(jīng)過多少波折才能交到收信人的手中,慰藉他心中對遠方親友的牽掛。所以,在古人看來,一封書信真是可以抵得上千兩萬兩黃金了!
古人的書信會寫些什么呢?會不會也像我們似的說閑話、嘮家常,傾吐心中的想念呢?來,我們先一起來讀讀下面這封書信吧——這,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最古老的書信,是戰(zhàn)國末期秦國的兩個普通士兵“黑夫”“驚”寫給自己哥哥“衷”的書信。信是寫在一片木牘上的。
“母力毋恙也?與從軍,與黑夫居,皆毋恙也。”“驚多問新負、妴皆得毋恙也?新負勉力視瞻兩老。” “驚遠家故,衷教詔妴,令毋敢遠就若取新(薪)。”
怎么樣?你是不是從這些字眼中多少猜出了一點這封信的意思了?這幾句是說——媽媽的身體還硬朗嗎?前段時間媽媽隨軍,和黑夫在一起的時候身子還是很硬朗的。我的新媳婦和婉兩個人都好嗎?告訴新媳婦,要好好照顧老人呀!我離家很遠,要拜托哥哥時時教導(dǎo)婉了,告訴她現(xiàn)在兵荒馬亂,不要到太遠的地方打柴……
讀著這樣的話語,你有沒有感受到字里行間真摯的親情?這份情感隨著這封書信,跨越了兩千年來到我們面前。我們不妨展開想象——秋夜里,士兵“驚”獨自坐在軍營外,借著皎潔的月光在木牘上靜靜地書寫著,對親人朋友的思念隨著樸素的話語自然地流淌到了筆端。
書信確實具有這樣特點:“文章寥寥數(shù)句,或同情愫,或敘事實,而片言只語中發(fā)有足以窺見性情之處。”(《周作人書信》) 我們讀古人的書信,如果只關(guān)注字句和內(nèi)容就會覺得索然無味。要用心去讀,細心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愫,要透過文字,去讀懂“人”。
我們再來讀一封書信吧,這是唐代大文豪韓愈寫給他的好朋友孟郊的一封信——
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于吾也。各以事牽,不可合并,其于人人,非足下之為見,而日與之處,足下知吾心樂否也。吾言之而聽者誰歟?吾唱之而和者誰歟?言無聽也,唱無和也,獨行而無徒也,是非無所與同也,足下知吾心樂否也?
信中說:我與您分別很久了,憑我內(nèi)心對您的思念之深,可以想象出您也一定很惦念我。你我各自被瑣事牽累,不能相見。在這里的人,都是你所不認識的,而每日與和這些人打交道,您想想我心里能快樂嗎!我所說的話沒有人傾聽,我所吟的詩沒有人唱和。說話無人傾聽,吟詩無人唱和,獨行無人相伴,對事情的看法得不到贊同,您想想我心里能快樂嗎?
唉,怎么能快樂呢?怎么能快樂呢!請你放出聲音,把韓愈的這封信好好地讀一讀吧!你的心里有沒有激蕩起層層的波瀾?
作為語文老師,我或許應(yīng)該把這段文字里的寫作技巧給同學(xué)們做一個分析,然而,面對這樣從胸中涌出的文字,我怎能平心靜氣地來分析寫作技巧呢!沒有技巧,話語是噴薄而出的。有人說韓愈的文章如潮水,這短短的幾句話也是潮水一般奔騰激越呀!——我說話沒有人肯聽,吟詩沒有人唱和,每天獨自行走在嘈雜喧鬧的人群中,沒有一個人是我的知己!孟郊老兄,唯有你懂得我的苦楚呀!你和我一樣,都是“混混與世相濁,獨其心追古人而從之”的。
同學(xué)們,如果你肯于讀一讀韓愈的《送孟東野序》,再了解一點韓愈與孟郊的生平際遇,一定會對這段文字有更深的感觸!
再來讀一封吧,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給好朋友元稹(字微之)的書信——
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二年矣,人生幾何,離闊如此?況以膠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進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牽攣(luán)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實為之,謂之奈何!
信里說:元稹啊元稹!見不到您的面已經(jīng)三年了,沒有收到您的信快要兩年了,人生總共有多少時日,我和您竟這樣長久離別?我們的心像是膠和漆一樣緊緊相聯(lián),而我們兩個人卻相隔遙遠。既不能相見,又不能相忘,內(nèi)心牽掛卻彼此分離,唉,你我的頭發(fā)都要白了。怎么辦啊怎么辦!上天如此安排,真讓人無可奈何呀!
同學(xué)們,這就是書信,它是寫給最親近的人看的,沒有矯揉造作,不必字斟句酌,更無須拿腔作調(diào)。讓你的筆追隨著你的內(nèi)心,讓心底的話語自然地流淌出來,哪怕是淡淡的幾句,也會留下雋永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