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原理在生活中、工作中、人際交往中都很有用。
用我們老話講,這個原理是“投桃報李”,或者說“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文中指出,一些銷售會利用互惠原理,來促成訂單成交。常見的手法,如屈臣氏導購給的化妝品小樣,超市里的各種產品試吃。我們路過時候,從他們手中接過小樣、試吃過產品后,會潛意識里覺得“虧欠”,根據互惠原理,我們會想要“還人情”,于是不自覺的掏錢買下產品。
工作中也是。張三給自己買了瓶紅茶,順便給你也帶了一瓶,你默默的接受了這個小恩惠,待到下次,張三剛好有一件事有求于你,相比沒請你喝過任何紅茶的王五,你更愿意幫助張三,雖然明面上你可能不承認,這有點像“人情債”。
人情債無處不在,不分中外。
昨天看到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回答,他說博士期間發表sci論文,本來要大半年的,最后因為自己跟對方編輯熟絡,壓縮到了26天。
這是實力與做人都很強的知乎答主,那我們平常人呢?實力不夠,做人來湊。
幾乎每個公司都會有這么一個同事,能力一般,但是超會做人,于是乎他/她做上了管理層位置。他們很會做人,處處都有人欠他“人情債”,于是乎,等他/她競選時,評審官都賣他人情,順利升遷。
記得多花點心思在“人情”上,有時并需要多少錢,可能一瓶3塊的可樂就夠了,如果不夠,那再來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