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來,最感性的一天。靜靜地聽著Mini Bose傳出的音樂,記憶如同洪水猛獸而來。
音樂,陪伴我的成長。從孩提時期起,家里面還只給我買了步步高復讀機的時候,就悄悄用它來放少兒古典音樂入門;稍大些,就開始自己學著倒騰CD機,功放,和箱式音響,那組丹麥箱式音響比我的年齡還大,是媽媽的嫁妝。自己一個人倒騰這些“昂貴”的音樂播放器,可能是我年幼時干過的最大膽的事情,本想著爸媽回來可能會是一頓罵,沒想到,還得到他們的表揚,“不錯嘛,喬喬會享受了。學習了英語,都能看懂英文標識了”,小學三年級就學了幾個單詞的我,感覺臉有些發燙。
即使現在的自己,也很難想象年幼的我,在音樂中放空的時候,想的是什么。是寒暑假快結束了,作業還沒做完;是《綠野仙蹤》里桃樂絲的奇幻旅程;還是爸爸媽媽什么時候回家,會買好吃的回來嗎。我只知道,時間因為有了音樂的陪伴,飛快就過去了。音樂給那時候的我,帶來一種與年齡不相匹配的成熟,但游戲我還是最喜歡和小朋友們玩過家家。
后來,我上了中學,去了和家相隔40多公里的另一個城市,并且在那個城市一待就是六年(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你也許會問我,想家嗎?我不想。我在初中開學的第一天,和爸爸媽媽分別的時候,我沒有哭鼻子。但說不想,一定是騙你的。因為想家的情緒會伴隨著獨自在外的失落,委屈和青春期的惆悵被加強,又被所音樂渲染,在深夜達到頂峰。
當然,進入中學后,身邊多了很多愛音樂的朋友,我們從隨聲聽聽到了MP3,MP4。更豐富的音樂世界向我打開了,我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地對音樂的量上的渴求。媽媽覺察到了,她怕影響我的學習,她規定了我周末回家下載音樂的時間,我很不高興,她安慰我說,“音樂夠聽就行了,好聽的音樂那么多,你是下不完的”。但媽媽的擔心,還是成為了現實。我考上的是一所不太理想的大學,有一個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分數。甚至在壓力最大的高三,一整個一整個下午會因為一首音樂而放空,太向往圍墻外的生活了。負擔越重,反而自己越輕。多年后,在大學,和童年的發小,聊起當年的心路歷程,她感同身受,她說當時的我需要一個領路人,堅定我的信念。
大學生的時間很自由,喜歡的音樂人,我有時間把他們的歷史專輯全部聽完。風格也是階段性的切換,流行、搖滾、民謠、電子、爵士、后搖、New Age、古典等。心血來潮時,還會給爸媽和朋友按照他們的喜好刻錄音樂CD。能得到他們的喜歡,也算有了小小的成就感。選修音樂鑒賞課,放空有了“名正言順”的時間段;有一次現場聽音樂會的機會,是提升了逼格的放空;應該說,我大學的音樂時間很充實。當然也有遺憾,我一直相信,屬于每個人的緣分是有限的,一直與緣分遙遙相望,而拒絕路過,就會有用盡的一天。我在音樂里,用感性做出判斷,相信這是心的指引和選擇。
大學畢業,我參加工作,上下班的重頭戲還是音樂。叔叔說,趁我現在還有情懷,如果結婚生子,可能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我說,未可知。似乎每一次我在面對人生的重大選擇,都無法割舍音樂、電影、詩和愛去追求。也許你會說這就是是生活啊,為什么要割舍,但我還是認為生活的任何一方面都不應該主宰你生活的全部。我現正年輕,畢竟沒有在80歲來回看一生,也許不好說會不會后悔被音樂“耽擱”的歲月。
和爸爸參加朋友的婚禮,聽到爸爸最愛的電影配樂《Tennessee》(珍珠港)作為背景音樂響起,我突然問爸爸,“如果我將來還沒有你成功,你會不會覺得我特別沒有出息啊?”爸爸說,“不會,人生不是用來比較的,你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我希望我女兒開心幸福。”
寫到此,我有點兒豁然開朗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