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連續(xù)三周沒有在家過周末。昨天下了一天的雨,昏昏沉沉睡過周六,今早陽光很好,一邊大掃除一邊聽收音機。王先生去加班了,我本想著收拾完了就點個外賣吃,聽到李峙的《廈門聲色記》,忽然就想去門口菜市買只雞來燉。執(zhí)念越來越強,強到從穿戴完畢到買雞切姜剝栗子燉上前后不到半小時。
收音機里并沒聊文藝的鼓浪嶼,沒說廈大門前的白城沙灘,只是放了廈門機場的聲音、公交車里的聲音、菜市的聲音,卻聽得我心馳神蕩。
因為廈門這座城市于我,從來都只是在BRT等車時柔軟的閩南話報站聲,在集美夜市拐角處一個破爛的土筍凍攤位,只是葉師兄在KTV必點的那首《歡喜就好》。
鍋里燉著雞的功夫,我翻出5年前寫的廈門游記。那會兒王先生剛去位于集美區(qū)的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讀書,我趁著德國大學放春假,跑去看他。廈門最熱鬧文藝的市中心我7歲時就同我娘看過,時隔16年,這次住在了樸拙日常得多的集美區(qū)。我住研究所的招待所,就在王先生宿舍樓上。房間里有個落地窗,正對著一片閑置的灘涂,海水一層層漫過來的時候,會有牛慢悠悠地散步。陽光曬著木地板,干凈又溫暖。
所門口就有BRT車站,那是附近的大學生通向市中心的入口。不過因為王先生平時要做實驗,所以我們基本上就在周圍活動。印象最深的是集美夜市,夜色里隨風舒展的高高的棕櫚樹、任學生們隨意涂鴉的白漿墻,小棚子下可以擼串兒到深夜,街邊小店的衣服都在百元之內,巷弄里隨時會排起長隊,那可能是這一片最好吃的金包銀。
金包銀類似徽州的蒿粿,只不過蒿粿的皮很厚,且加了綠色的茼蒿汁。而金包銀的外皮只是糯米粉做的薄薄一層,被蒸透了會變得透明,隱約能看到里面的餡兒。第一口就能咬到滿滿的餡兒,香菇丁柔韌、筍干脆嫩、肉丁鮮咸,配上彈牙的糯米皮兒,能吃得人齒頰生香。
金包銀被貼心地做成兩頭尖中間鼓的橄欖球狀,讓每個人都能盈盈一握,未吃上就先暖了手。幾年后我初入職場,有天加班到很晚正好聽到一首閩南歌就叫《金包銀》,歌里唱的是江湖蒼涼,心里卻起了莫名的溫暖。
迷上閩南歌緣起于王先生的一位師兄,姓葉,廈門人,女友是研究所的同門師妹,兩人一樣的溫和儒雅,在旁人眼中如神仙眷侶。王先生在廈門時常約葉師兄一起KTV,他說葉師兄只唱閩南老歌。去年和王先生重游廈門,我第一次聽葉師兄唱他的“必點曲目”《歡喜就好》,立刻就喜歡上了這首歌:
整天嫌車不霸氣,嫌房子不夠大/
嫌菜炒得不好吃,嫌老婆不好看/
開著好車怕人偷,大房子不好打掃/
吃得好怕血壓高,漂亮老婆跟人跑/
人生短短,好像是在玩/
有時煩惱,有時高興/
問我到底肚子里有什么法寶/
其實沒什么/
歡喜就好。
閩南歌就是如此,你從來不會專門扒出來聽,但只要遇到,你便知里頭盡是大實話、真情意。那感覺有點像廈門的市花三角梅,直白的顏色、單薄的構造,哪兒哪兒都能開,路邊、老房子屋檐下,那么的日常、清淺、歡喜,但真懂它的人會一直為之驚艷。
我家現在就養(yǎng)著兩盆三角梅。
燉鍋里飄出香味,收音機開始放陳綺貞的《旅行的意義》,以前一直以為這是首情歌,今天倒聽出了點別的味兒:
你品嘗了夜的的巴黎/
你踏過下雪的北京/
你熟記書本里每一句你最愛的真理/
你迷失在地圖上每一道短暫的光陰/
卻說不出你愛我的原因。
如果歌里的那個“你”是千千萬萬個尋找詩和遠方的人,那個“我”也許指的就是千千萬萬個尋常的日子吧。
人們總是盯著遠方,在故鄉(xiāng)念著流浪的書,在他鄉(xiāng)唱著故鄉(xiāng)的歌。卻從來沒有想過,遠行的意義也許在于,讓你發(fā)現這千千萬萬的尋常日子也有著同樣的美與詩意。
當你把腳下的日子過成你走過的城市,你會發(fā)現,遠方并不遙遠。
王先生加班回來,正好雞也燉好了,
我打開鍋,他笑:
有點廈門姜母鴨的味道呢!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