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用多種感覺器官進行記憶
為了提高幼兒記憶的效果,可以采用協同記憶的方法,即在幼兒識記時,讓多種感覺器官參與活動,在大腦中建立多方面聯系,從而加深幼兒記憶的一種方法。實驗研究表明,如果讓幼兒把眼、耳、口、鼻、手等多種感覺利用起來,使大腦皮層留下很多“同一意義”的痕跡,并在大腦皮層的視覺區、聽覺區、嗅覺區、運動區、語言區等建立起多通道的聯系就一定能提高記憶效果。因此,應指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參加記憶活動。如識記水果、蔬菜、食品等詞語時,應盡量讓孩子多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通過眼、耳、手、鼻、口等多種感官從多方面獲得感性認識,這樣,就會使幼兒記得快又牢。
二、幫助幼兒理解識記的材料,提高幼兒意義識記的水平和認識能力
在幼兒時期,雖然孩子的機械記憶多于意義記憶,但意義識記的效果卻比機械識記的效果好。不少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幼兒往往對熟悉理解了的事物記得很牢。如用單純重復跟讀的方法教幼兒背古詩“詠鵝”,幼兒需三個小時才能記住(機械記憶),若在幼兒背誦之前,先把詩歌內容繪成美麗的圖畫,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兒講述詩歌的內容,只需不到一小時就能記住(意義記憶)。所以,培養并發展幼兒的有意記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為此就需要用各種方法盡量幫助幼兒理解所要識記的材料。如可提出一些問題,如“鳥為什么能飛”“鴨子為什么能在水中游?”等等,引導他們通過積極的思考,在理解其意義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對于無意義或不可能理解的材料,也要盡可能幫助幼兒找出它們意義上的聯系,如:“1”像小棍子,“2”像小鴨子”,“3”像小耳朵等;又如拼音字母,“M”可以說像窯洞,“O”像張大的小嘴巴等。這樣會使幼兒感到形象、有趣,容易記牢。
對于一些不易記住而日常生活中需要記住的內容,可采取歸類記憶法,即把襯衫、長褲、短褲、裙子等歸為衣服類;糖果、餅干、面包、雞蛋等歸為食品類等。實驗證明:這樣會使幼兒的記憶效果得到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