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讀禪小語
? ? 印度佛教與魏晉玄學的撞擊,產生了中國禪宗,禪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終極產物。
? ? 對于宗教,我素感神秘,也始終心懷敬意,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和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系,世界三大宗教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給了人類一個心靈的寄托。究其原因,人是有意識的高級動物,人類的靈魂世界是極其復雜的。所以,人的種種追求需要信仰的力量,信仰使得靈魂得以聚集。
? ? 禪宗頗為注重傳法世系,相傳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在靈山會上見世尊拈花示眾,旁人皆默然,唯他會心微笑,所以世尊授以心法,迦葉得傳慧根。禪宗在印度的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南北朝時期一葦西來,將心法傳入中國,成為禪宗在中國的初祖。
? ? 禪宗的實際創始人是六祖慧能,據說他不識文字,五祖弘忍大師為了選擇衣缽繼承人,命諸僧人各作偈語,考察誰最徹悟佛法大意。慧能請人寫了偈語: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佛心常清凈,何處惹塵埃?弘忍大師認為此柴房小僧最徹悟佛法,授以達摩袈裟法信,恐其人微,遭受暗害,命他連夜離開。慧能被相中是因為他的偈語揭示了禪宗頓悟見性的根本思想,這也是禪宗擯棄印度佛教坐禪漸修的分水嶺,從此禪宗走上與本土哲學融合的道路。
? ? 釋迦牟尼和摩訶迦葉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的傳說被禪宗奉為心印,讓禪渲染了一種神秘的直覺體驗,凝聚了天地間超然脫俗的靈性。透過禪宗的法系傳說和六祖慧能的故事,加上禪宗的基本教義(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禪宗充滿了哲學的智慧。不立文字是主張超越名言概念的直覺體悟。直指人心是指禪用以心會心的直覺體驗,完成個體生命的蛻化,達到思想境界上的修為,也可以說剎那間的頓悟,就使得靈魂得以重生,這種即世的超越精神正是禪的迷人之處。修行人若要修成正果,沒有慧根,是無法進入到直覺體驗的狀態,這又是禪的神秘之所在。
? 《西游記》里美猴王學藝值得玩味。猴王漂洋過海到達西賀牛州,拜師菩提老祖。一天,祖師問他學何藝,他這也不學那也不學,唯要學長生不老之術,惹得祖師大怒,提著戒尺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洞府,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悟空一點兒也不惱,只是滿臉陪笑。原來悟空心若明鏡,祖師打他三下,是讓他三更時分留心;倒背著手走入里面,將中門關上,是讓他從后門進入,秘處傳他道法。于是悟空三更前往,學得長生不老之術、七十二變化和筋斗云。美猴王在菩提老祖的諸多弟子中如愿以償,不能不說是得益于他的慧根。
? ? 禪宗獨有的魅力是投射在文學的那部分。嚴羽的《滄浪詩話》里有一個著名的命題: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這個命題揭示詩與禪的相通之處。可以說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唐宋詩歌的發展,禪學思想拓展了詩歌的藝術呈現和內涵意境。盛唐的山水田園詩人,大都染禪,禪使他們有了一份淡泊的心境,從而有了詩歌的空靈明凈。明證之一是唐宋詩人的號多半冠以居士,此中可以窺得其心境。
? ? 禪最大的價值是給了讀書人解脫靈與肉苦惱和困惑的方法,禪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人生哲學和心靈哲學。“煩惱既是菩提”是禪宗的一個著名命題。多少詩家從中悟出度過人生困厄的良方。陶淵明詩云: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白居易詩云:?? 外累由心起,心寧累自息。王維詩云: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蘇軾詩云: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學得忘家禪。
? ? ? 寓身物中,而超然物外,在現實生活中即世超越,這正是禪給我們心靈最大的慰藉。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