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周時間讀完了這本書,這是一本獻給父母的書,書中并沒有大段的關于教育理論的描述,而是采用小說體的形式,通過一個個生動真實的案例,將教育潤物細無聲的傳達給了孩子們,這是極考驗教育者功力的,但是蘭海做到了。在蘭海面前,青春叛逆的孩子變得聽話,內向寡言的孩子愿意溝通交流,早戀的孩子身心健康,愛打架的孩子成為弱者的保護神,膽小自卑的孩子開始膽大自信,不愛學習的孩子渴望知識,調皮搗蛋的孩子創造力驚人......
? ? ? ?只因為,蘭海懂孩子!
? ? ? ?先來介紹一下作者:蘭海,畢業于德國慕尼黑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擁有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三個碩士學位,2002年回國創辦上瀕教育機構,致力于將西方先進教育理念和中國傳統教育方法融會貫通,推出了“無痕教育”、“青少年通識教育”、“青少年拓展訓練”等教育項目,并針對教育現狀,開發出了青少年成長顧問項目、父母成長課程和教師培訓課程。擔任多家雜志、機構和網站專家顧問,并在2013年出任《超級育兒師》節目中的育兒師,出版著作《嘿,我知道你》、《孩子需要什么》。
? ? ? ?教育既要有道,又要有術。蘭海,恐怕是能同時駕馭這兩點的為數不多的專家了。讀這本書感覺像是在讀一個個青少年心理咨詢案例,每一個案例背后都是作者對孩子某種心理機制的透徹剖析。大人們總是指責孩子:打架、不懂禮貌、不學習、不自信......但我們是否了解這些行為背后的原因呢?我們總是習慣于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不去探尋行為背后的原因,所以總是治標不治本,孩子的問題會層出不窮的呈現出來。就如同我們只看見了露出海面的冰山,而根本不在意海平面下那厚重萬倍的部分。我們把大量精力放在指責孩子行為上,希望制止或者改變他們的行為,可我們卻沒有花時間去研究那埋藏在下面的秘密,而找到這些秘密才是改變行為的法寶。
? ? ? ? 漸漸懂得,如何正確愛孩子是我們父母都應該補上的第一課,少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有多少是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愛,更需要方法和技巧。書中第一個案例是一位全職媽媽的故事,媽媽帶著“內向”的兒子前來咨詢,可孩子與作者的交流過程中,作者發現這孩子是個“話癆”,孩子的歡聲笑語讓媽媽也大惑不解。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在家里說話?一個人在兩個環境下的表現不一樣,那只能證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家”的環境有問題,媽媽塑造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沒法表達。深究家庭的原因,全職媽媽把孩子的優秀作為她對自己價值的體現,也容不得孩子有任何的問題出現,孩子出現問題,那媽媽的安全感就不存在了,所以孩子在家的一舉一動便在媽媽的“監視”之中了,這樣的環境造成了孩子的沉默。媽媽把一心都撲在了孩子身上,那是“愛”孩子嗎,這是媽媽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呢?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媽媽。有時,我們打著“愛孩子”“為孩子好”的名義,其實滿足的是我們自己的某種需要,如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滿足我們的虛榮心。
? ? ? ? 所以作者在文中提出愛孩子,就需要視孩子為獨立個體---他只是年幼時才需要和你在一起,作為父母只是在盡一份社會責任。只有內心不把孩子狹隘地當成附屬,才能做到大愛!孩子成年后,他可能是一名技術工人,可能會是一名科學家,也可能會是一名城市清潔工,但那就是他,他自己的幸福。作為父母你能否驕傲地告訴所有人,這就是我的孩子!你能否承認那是獨屬于他自己的幸福呢?當你不再認為孩子是僅屬于你的附屬物時,你就會開始學會尊重他、寬容他所犯的錯誤,不再因為他身上有了你的基因而把自身的壓力轉嫁到他身上,你甚至會開始仔細琢磨和他交流的遣詞造句,因為你能體諒他的處境,也能直指他的錯誤,你會按照一個社會的標準來要求他、指導他。
? ? ? 當你有了這樣的愛,你也就給了他自由!給了他生長的自由,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那到底什么是自由?對成年人來說,自由意味著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需要有生存的能力、掙錢的能力、尋找幸福的能力。這些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自由度,決定了他和這個世界的關系,這自由的獲取來源于他們每一秒的成長。這自由不是為所欲為,不是揮霍無度,而是一種獨立思考和享受幸福的自由!
? ? ? ?在幫助孩子們獲得自由的路上,他們需要規矩、需要賞識、需要磨練、需要痛苦、需要難過、需要刺激、需要失敗、需要勝利......當我們心中擁有這樣的愛時,我們就能平和地給予孩子們成長中所需的一切,讓他們擁有自己的世界。
?? ? ? 蘭海說,想要看到感受到孩子的世界,我們就必須忘掉自己是誰,而用孩子的思想去體會孩子在想什么。顯然,現實生活里,我們從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他們的感受,我們總是把自認為正確的標準、規矩、經驗強加給他們,認為他們還小,什么也不懂不明白,我們說的,讓他做的,都是正確的,我們還在為塑造出很聽話的孩子而沾沾自喜。孰不知這樣也許扼殺了孩子的天性,錯誤的引導了他們。我們的判斷也可能出錯,所以我們需要的是讓孩子聽取正確意見,而不是要求孩子聽話。我們總在抱怨孩子不自信、抗挫能力差,可是我們有沒有給予孩子培養自信、體驗挫折的機會?我們不僅不會主動創造這樣的機會,甚至會把來自真實社會的威脅幫孩子屏蔽掉,而這就是我們大部分人自以為是的愛---幫孩子遮風擋雨,擋掉明槍暗箭。真正的愛是給予孩子機會---給孩子認識世界、體會人生、成功失敗、開心痛苦、寂寞孤獨、團結合作的機會。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忍”和“狠”。?“忍”是指我們能夠忍受孩子做的效果不如我們,但是是他們自己做的,放手讓孩子做,還要接受效果不好的結果。“狠”是明明知道孩子會失敗,也仍然要孩子自己承受這個結果。只有經歷過失敗,他們才能學會成功,學習失敗比成功更重要。
? ? ? ?很喜歡蘭海對教育的真知灼見,她說教育最重要的是意識和思想上的教育,喚醒意識遠遠比教會某一種技能更具有長遠意義。她說,萬物皆可為教,世界上所有出現的一切,只要它對你產生了影響,那就是教育,教育就是一個人影響另一個人。教育并不僅限于課堂、書本,教育無處不在!
? ? ? 僅以此文與大家共勉共進步!